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的活动性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我们就应把握数学学习内容与数学活动两个方面去达到数学教学目的。
数学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有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总爱把自己当作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课改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是改革倡导的理论。例如,二年级的“认位置”教学,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矛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如夜晚在星空下找北斗星的情景,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知识介绍,站在操场上找东、南、西、北方向的活动,到体育馆找座位的体验,认识公共汽车的线路图,根据动物园的游览示意图去游玩的实践等,充分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应用升华。
2呈现方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改要求数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的方式要丰富多彩,用情境式、问题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这种贴近孩子生活的具有亲和力的题材和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创造的欲望。如教材中出现的亲切的卡通形象,如聪聪和明明、萝卜和白菜、淘气和笑笑、智慧老人和机灵狗这些形象在孩子眼里都是极具亲和力的“小天使”和“好伙伴”。
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规律,凸显师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就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应该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积极重要的地位,这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特征:
2.1在教学中显出体验性。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条目阐释体验型的学习目标,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生活实践,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一年级“人物体”的教学,就安排了“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在体验中自主建构。
2.2在教学中体现探究性。自主的、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探究的过程。数学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还必须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然后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是“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活动二是“估测100万步有多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估计100万字的书大约有多厚?100万人站在一起,大约占多少间教室?在用自己熟悉的事例来描述100万有多大。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丰富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是“看得见”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使的知识负载着智慧和情感,充满着挑战和创新,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引起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要关注教师在创造性教学实践中的专业发展,以体现师生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