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存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问题、荻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2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等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动手操作前,应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应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9÷4=( ),操作步骤:先用教具或学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有几份?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然后增加l根小棒代表1个苹果,使苹果由原来的8个变成9个,仍让学生用小棒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如平均分成5份呢?分不了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如“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掂一掂”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3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1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辅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3.2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不能很正确地选择是用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用外圈刻度去读角的度数,我就让他们用铁丝或者小棒在量角器上摆出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角。学生操作后,再交流所量的结果,并说说是怎样量的。最后总结出量角的步骤和方法,即:“用量角器量角,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线是多少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经过这样的操作与交流总结,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过渡。
  3.3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教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和飞跃。
  4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4.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①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②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④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⑤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4.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仅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还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让学生做手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