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和口语能力的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德凤

   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样民族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我们的母语。能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呢?
  
  一、 阅读能力的训练
  
  第一,要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这里的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还包括阅读目标所讲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喜欢图书、爱护图书”这些方面。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就阅读习惯而言,这里的“喜爱”包括搜集到、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还包括使用好、保管好图书。阅读是个反复的过程,有些课文,有些图书要读好些遍。所以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朗读教学
  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位――阅读。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语文阅读讲究“读书百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古代私塾里学生摇头晃脑,读书声抑扬顿挫的景象我们现在也不妨学学,我们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曲。还有我们祖先留下的无数辉煌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养育艺术鲜花的源泉。历代的优秀人物都十分注重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这些古诗词,散文重在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积累精粹的语言材料。吟咏与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背诵古典诗词,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极有利于培养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朗读、背诵古典诗词,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在感受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学习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我就让学生先初读,然后听录音,纠正读音和停顿,接着让学生大声朗读,现场气氛活跃,差不多读熟之后,就让学生自愿起来读给大家听,比着读,看谁读得声情并茂,学生们争先恐后,伴随着诗的停顿和缓急,学生们读地摇头晃脑,完全沉浸在朗读的喜悦之中,朗读差不多占了一节课的大半时间,最后让学生理解、分析。听录音或吟唱《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为了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课外活动时进行背诵比赛,限定时间看谁背的古诗词的数量多,错误少,评出数量、质量最佳者予以表扬、奖励。另外还可以对诗。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言,名联的上句或下句写成纸条注明出题人姓名交给老师,集中后,老师代替出题人发问,向同学们征求所需的上句或下句,由同学们抢答,能答出的同学每答一次记10分;如无人答,则由出题者给予答案并释诗句的出处、作者、含义,给出题者加10分。通过这样的比赛,同学们的思维敏捷了,也达到了背诵古诗词名言的目的,轻松学到了知识,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第三,使学生主动阅读
  让学生学会批注,可以使他们主动阅读,重新拾回自己。可以留给他们充分的“用武”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其实,初中语文课本已经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努力,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课本作了旁批示范,而自读课文《济南的春天》里,课文只留下作旁批的空间,不着一墨,让学生自己作旁批,这对学生的阅读欣赏大有裨益。写景散文能批注,其他文体同样可以批注。让学生批注,不光是批注文章,也是“批注”学生自己的思维,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融进了批注的文字,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思维的质量。
  学会批注当授之以法。学生在批注之初也许不知从何下手,茫然无措。老师不妨每一种文体选一篇文章作示范,提出阅读分析的角度,如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从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景情关系、写作方法、词句品味等方面进行,经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从老师手里接过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双面刃”。老舍的《济南的春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班学生李明在本文第五段作了如下批注:“景物绿草、水藻、垂柳、天空。草、藻、柳的特点是‘绿’其实是写‘温’;天空特点是‘蓝’,写‘蓝’其实是写‘晴’。把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景物表现出来。”这种批注有独到的见解,没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本段的字斟句酌,是难以深得“个中三味”。批注,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欲望,使他们对学好语文充满了自信。
  
  二、口语能力的训练
  
  当你听到电视节目主持人妙趣横生的话语,当你看到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会慷慨陈辞的场面,你不为他们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为他们那妙语连珠,应对自如的口才而折服吗?你一定也想具有如此敏捷的头脑,如此灵巧的口才吧!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曾讲过:“训练有文化素养的雄辩家的方法,不在于背诵讲演规则,而在于实地练习。”
  但我们平时只注意文字的学习,而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是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
  这种情况自然不难从历史上找到解释。半个世纪以前,那是文言的时代,文言是没法子当作活语言来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文章要写好,说话不妨乱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学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从口语得到多大帮助。
  时代不同了,可是人们有惰性。现代儿童学习的是白话,是普通话,是活的语言。活语言的教学是耳目并用,并且先耳后目。可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就是“目治”,还只是抓书面作业,不从口语训练入手。
  在当今时代,口语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强调大家也会承认,可是在语文教学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撇开口语训练本身的用处不说,光从书面语训练来说,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写上几封信、几篇文章;一个学生一天上好几堂课,要答问,要讨论,而作文只有两星期一次。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细该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为此,在教学中处处巧设口语训练。在课堂内进行训练多提问,让学生多回答问题,这本身就是进行口语训练。学生应以自学为主,每节课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话,把你所见所闻的事告诉大家,老师讲完课后,抽查学生进行总结,根据学生口语训练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比如,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中心就要突出问题的关键;话说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话说的有条有理,使人一听就信服。如果颠三倒四,头绪不清,人们听了不得要领,就很难有什么说服力了。除此之外,还得告诉学生说话要连贯、严密,要做到说话连贯、严密,首先要做到思维连贯、严密,这就要平时养成多思考的习惯,培养连贯、严密的组织语言能力。
  在课堂外,组织学生收看中央二台“第二起跑线”,大中学生辩论会的实况转播,并要求同学注意学习和摹仿电视中的辩论方法。
  
  1. 设置情景讲演
  设置特定的情景,训练针对不同的目的、话题和对象用规范的普通话,重点突出地有条理地讲演,大方亲切,用语得体,符合身份。
  
  2. 组织即兴讲演
  即兴讲演是一种高级的说话训练形式,特别是正反方的辩论,双方必须明确辩题包含两个不相融的论点。参赛者在论辩过程中,要准确地判断对方发言的正误,捕捉辩论的信息,归纳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辩论的角度,迅速调集知识储备,归纳材料要点,快速组织语言,运用恰当的句式,做有针对性的发言。培养反应敏捷,有的放矢,语言准确、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敢于直言的勇气,培养捍卫真理的斗争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注重阅读能力和口语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将会有大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