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宝来 岳 珂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边缘化是一个严竣的事实。针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投入不足、观念陈旧、师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等,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就进一步的对策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边缘化 瓶颈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的关键时期,对多元化人才特别是实用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握好这一时代特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据人才市场的报告调查分析,前来应聘的大都是本科、研究生,而市场真正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数量却相当有限。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应该具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有些学校甚至面临关闭的尴尬局面。
  
  一、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惑及原因
  
  1. 观念认识偏差严重阻碍其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鄙视职业技能者的陈旧教育观、人才观。其实在我国专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发展历史悠久,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建筑、数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但是,自秦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整体特点呈现出“中庸内敛”的儒雅风范。[1]“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成为人们思想及行为判断的基本价值规范;科举教育体系束缚了整个民族两千多年,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人们反对任何带有功利色彩的“奇技淫巧”实践活动,并将其归为三教九流之末流,因此个人思想技能发散张扬的一面被深深地扼杀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推进,马克思的人才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诸多国家的认同,“人人成才”的思想得到推崇,但由于人们长期的思想观念的惯性影响,也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对技能人才的排斥。
  其次,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家长及学校片面追求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等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随处可见;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私立高校越办越多,上大学已不是学生的一种奢望。正是由于“高学历的人才是人才”的观念作祟,[2]再加上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地位,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只是解决当前多数学生不可能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升学现状,因而在观念与政策上漠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导致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严重萎缩;另外生存竞争的压力,文凭与收入关系比例的错误认识,更使得职业教育面临尴尬的局面。生源越来越少,势必导致中等职业学校降低升学门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从而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也造成了用人单位对职教生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越来越低。
  2.融资渠道单一,“产―学―研”链条脆弱,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脱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使得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小;另外,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盘考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处在“可办可不办”自生自灭的位置。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2004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为35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而这当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6亿元),这一切使得政府在教育设施等经费投入方面捉襟见肘;另外目前的尴尬局面使得社会各民间团体及其企业单位也不愿意与他们进行合作或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领域;相应的也就导致“产―学―研”链条脆弱,不仅使学校的资金运作难以得到保障,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锻炼的平台。技能与实践的严重脱离不仅影响学生技能探索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科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人文素养较差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那些被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整体素质较低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自我约束力不强,又对学习不感兴趣,另外“一切为专业技能课让路”的观念使得文化课教学毫无活力,老师也没有教学成就感,因此处于“可上可不上”的境地。在一些学校,为了弥补学生知识结构欠缺的问题,又重复开设了以前的课程;一些新办的中等职业院校为了求生存,只好盲目地多增加专业,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而事实上他们所增设的这些课程,要么师资跟不上,要么几乎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使得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既不像职业学校又不像普通高中的不伦不类学校。这种盲目跟风偏离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宗旨,不仅使得新设置的专业专业性不强,同时也使得原有的特色专业地位削弱。另外,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工作服务,所以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显得比较重要。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对学生成才起强大隐性作用的课程却几乎没有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相当一部分学校都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欠缺,而且他们的社会公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也令人担忧。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来看,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4. 师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大困惑是师资力量不强,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教学需要与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及其人们对其发展的种种偏见,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融资渠道及师资方面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及各方面待遇得不到可靠的保障,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或者有能力的教师跳槽外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师范教育的发展迟缓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师资来源方面显得后劲不足;另外缺乏必要的教师知识更新进修也是造成师资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切使得其教师数量、质量严重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很多教师要么是从高中临时调过去瞎折腾,要么是从教育行政部门抽一部分去既抓教学又抓行政工作,他们真正在学科结构体系认识方面能有多深的水平呢?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针对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和应试体制下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现象,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真正使得“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物尽其用”的思想深入人心,真正形成“学历文凭代表过去,能力素质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要使大家真正懂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但是只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手脑并用”的实用型人才,同样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2.加大资金投入与适度政策倾斜,构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政府应该真正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命运并给予资金的投入与政策的倾斜。目前,我国正处在计划向市场、粗放向集约型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人才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素质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05年我国初中毕业生的41%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另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待业人员约为1.38亿,这其中下岗职工人员占1200万,农村富足劳动力的转移占到一亿多。由于他们的整体素质偏低,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将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真正将这一部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为民着想,真正关注这一部分弱势群体,降低他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培训的门槛,给予资金支持、生活补助、免费课程培训等,使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岗前培训,技术培训推广,人力资源配置服务的基地。[3]另外,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内容,拓宽专业资格认证范围,包括水产养殖、厨师、技工、维修、美容、珠宝鉴定等,完善“双证书”制度。这样对于他们以后适应社会,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为了弥补政府财政不足的现状,适度的教育产业化也是可行的。尽管2006年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持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以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一批职业教育骨干基地,但是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合作模式,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合作,这种形式在目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学校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获得在资金、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支持,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同时又可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可谓是三者受益。譬如: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创造了“六合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一对一地辅导学生,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生产,改变了消耗性实习的局面,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学生的就业率得到大幅提高,职业学校才会有其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
  3.优化师资结构,调整学科结构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不合理的现状,政府应该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技能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学校也应加强师资培训进修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各项培训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务求把教师建设成一支“双师型”(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队伍。同时根据自身财力,邀请一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来担当客座教师,使教师队伍更趋向合理。另外,可以通过“课时工资”、“培训指导”等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走专业特色的道路,在强化原有特色拳头专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师资力量设置专业原则,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一些适合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专业设置上务求宁缺勿滥,努力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上花大功夫,切不可盲目追风,脱离实际,脱离职业教育办学宗旨。[5]
  在学科监督评价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制定合理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评价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应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进一步鼓励并监督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将“厚知识结构,重技能训练,强人文素养”[6]的理念深入贯彻执行下去,开设一些人文社会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他们自觉有效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例如在仪表课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仪表的实物或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分析仪表的类型和用途以及优缺点,达到既动手又动脑的目的,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接受与处理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培养出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总之,问题总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存在,只是解决的时间早晚而已。目前,作为处在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还正走在社会的边缘,面临着诸多的困惑。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这个特殊时期, 梳理拓展思路,在制度与观念层面全方位的调整、变革中,真正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空间,使其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6-120.
  [2]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3-172.
  [3]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4-178.
  [4]中央教科所编.实训基地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06-10-28 (2).
  [5]叶肇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154.
  [6]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M].海南出版社,2001. 69-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