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体育教育中的美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克非

  摘要: 本文论述了体育教育中美育的意义,以及体育教师如何进行美学教育,指出了体育教师如何结合自身特征与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实施细则美学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美育 人才培养
  
  学校体育以培养人才为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势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 体育教育中美育的意义与功能
  1.1 体育教育中美育的意义
  美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体育的需要,能使体育教育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其意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效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和启蒙,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美的情操。②健美效应。健康是一种的要素,强壮的身体就是美的象征。③激励效应。健美能引发学生对体育活动魅力的认识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锻炼身体。④拓宽效应。体育教育与美育结合,提高了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范围,增加了评价的深度和广度。⑤进取效应。体育教学引进美育,对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鞭策教师不断地去努力进取。
  1.2 体育教育中美育的功能
  关于美育的体育中的功能已不乏其研究,归纳研究成果主要有三大功能:
  1.2.1 培养身体美
  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1.2.2 培养精神美
  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毛泽东也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精神美与身体美是密不可分的,精神美可以使体育运动放出光和热。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雅、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勇敢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1.2.3 培养技巧美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的跳伞运动员等。
  2.体育美的教育作用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运动日益显示出来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利效果,使人们不断认识和创造体育运动的美,获得发现自己、超越自身,从而达到新的精神高度的愉快。体育其特点是一方面与劳动相区别,一方面增加了美的成分,使体育不仅成为人们发展身体的手段,而且成为人们精神享受的内容。只有使体育同美育、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已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体现。我们应加强体育中的美育,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艺术,通过体育实践促使人们向着美的方向有序发展。
  体育运动美是借助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美的关系、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关系。如体育教师在做健美运动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的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体育教师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与美育有着水乳交融的作用。
  3.体育教师的美学素养
  教育者的美,是教师自身形象表现出来的美,是一个教师所必备的基础素质,也是教师自身蕴藏的魅力源泉。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首先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已的审美能力,对体育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情趣、审美心理、审美创造有所了解和掌握,并能在体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定会注重自身的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教师的形态、仪表、语言、动作、精神和教态,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1 行为方面
  体育教师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养成好的习惯。如衣着整齐、洁净,体态端庄、稳健,行为活泼、大方。走路应该是从容不迫、快慢有致、精神饱满,坐要端正、稳重,站要挺拔、自然。总之,要给学生以文明、亲切、潇洒、可敬的感觉,一举一动都要给人一种健、力、美的印象。
  3.2 品格方面
  品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各种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其中性格在品格组成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和本质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性格应该是热情、开朗、高雅、诚实、机智、直率、果断、自律的,而不是马虎、懒散、忧郁、冷漠、轻率、优柔寡断的。
  3.3 语言方面
  “言为心声”,语言代表人的思想、品德、性格和风格,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学语言美要做到五要五忌:一要规范合度,忌病语结巴;二要生动幽默,忌呆滞平板;三要抑扬得体,忌高低失态;四要清晰明快,忌含混罗嗦;五要文明高雅,忌粗俗平庸。合格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如成功的演说家一样,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知识。
  3.4 示范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行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姿态优美而又有节奏韵律感的直观教学动作,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练习概念和表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而且能给学生留下美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体育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一门健与美、体力与智力有机结合的艺术。在体育教育中,要从培养学生根本目的和任务出发,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对体育美的接受能力,使其能够更自觉地掌握技术要领,有效地增强体质,并塑造全新的素质:积极、乐观、活泼、豁达、勇敢、坚毅、开朗的性格。因此,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形体美、姿态美、心灵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美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4.1 抓好美学知识的渗透
  体育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要使学生乐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
  学生只有具备条件了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才能对教师的仪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优美的动作示范、新颖感人的教学情景引起审美注意,产生“同构”活动,获得美的愉悦,激发起学习欲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理论课,向学生介绍美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联系实际,教会学生按照美的规律,选择适合的动作、器械和训练方法,有目的地去塑造体型。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出示图片、照片,或放一些精选录像等,并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对学生进行美的鉴赏指导,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4.2 形象语言与体态艺术的教学
  4.2.1 形象语言美的渗透
  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动作要领,用贴切而又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的动作概念,使教材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明晰的动作意象。通过形象、生动、有趣味的语言表述,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而且有助于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一些技动作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采用歌诀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和谐、欢快舒畅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洪亮、悦耳、优美动听的口令,短促、悠长、委婉起伏的声调,动作与口令完美的和谐统一,显示了体育教学无穷的韵律和情趣。“美离不开形象,没有形象这一基本特征,美就无所附丽”。体育运动的美是通过人体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示范中,展示给学生的应是美的仪表、美的动作。教师着装要整洁,举止要端庄,精神要饱满,动作要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起学生欣赏―羡慕―向往―理解―实践―愉快的心理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示范失败,或动作拖泥带水,缺乏美感,学生的审美期望就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4.2.2体态艺术美的渗透
  4.2.2.1体态艺术的美
  体态艺术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属于非语言信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体育教育的“语音”因素。体态艺术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其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举止、身段表情、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晶位、聪明智慧、文化素养、性格等方面的境界。人的体态艺术美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不仅完善和巩固了那些有益于自身健康和协调发展的体态艺术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人的身体美与心灵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4.2.2.2 体育教师体态艺术美的自然性作用
  自然性作用也称社会性作用,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非自然性作用有人为的粉饰和强制性的色彩,所以,提倡自然性体态艺术美的作用,对体育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匀称的体型、优美的姿态、健壮的骨骼、发达的肌肉、光滑的皮肤和健康的气色,以及健与力融为一体的优美旋律、聪明智慧与创造性动作姿势,这些姿态艺术形象表现,学生可判断和欣赏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这就是体态艺术美感的作用,也是人爱美之心的表现。
  4.2.2.3 体态艺术美对学生的影响
  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体育教育不是靠说理,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练,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艺术,更容易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
  4.2.2.3.1体态艺术美的特点及其美感
  体态之所以具有艺术的美,是因为它有着与表演艺术比较类似的舞蹈和杂技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还有着绘画艺术的线条、色彩、明暗、情境的对比变化的艺术原理。体态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人体美上,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首先,体育教师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学生以健和美的感受。其次,体育教师的姿势: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体育教师组织学生的各种动作和组合,不仅展示了体态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变化、统一及节奏韵律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尤其是学生学习艺术体操、健身操等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健美的身姿、轻盈的动作、优雅的配乐及精美的运动服饰等,都有着强烈的艺术美感,把学生们带进了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欣赏体态的艺术美,特别是欣赏艺术性较强的体态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精神享受,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通过体态艺术美的观赏,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体态艺术的美和形式的美。
  4.2.2.3.2体育教师体态艺术美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高雅的谈吐举止及优美的体态形象,始终是学生竭力效仿和尊崇的榜样,尤其是教师的艺术涵养更能激起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体态具有艺术美的特性。因此,体育教师体态的艺术表现与精湛的体育技艺的结合,必然使之闪耀相互辉映的光芒。例如,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上,教师以艺术的手法,以定向越野运动员在运动中特有的神态、表情等为例,向学生讲述运动员在极点状态下,是如何克服极点,战胜困难,取得最终胜利的事迹。体育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体态表达,既能增加艺术感染力,又定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以其体态艺术形象、艺术地再现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努力拼搏的情景,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然体态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但体育教师的体态表达必须自然、优美、和谐,具有社会内容,真正体现出人的一种健康、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对于那种标新立异,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涵养的人体艺术展示,我们应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和杜绝。所以,提高体育教师体态艺术的表现力,可以拓宽创造体育教育艺术美的境地,形成鲜明的个性和完美的形象,给人以体态艺术美的感受。
  体育教师在其体态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既要有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的一面,又要有通过身体姿势或姿态展现心灵美和艺术美的一面。树立美好的体态艺术形象是激励人们追求美、探索美的力量源泉。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冬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不仅会给学生留下美好体态印象,而且能鼓舞士气,增强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教师精神委顿,动作敷衍、马虎,甚至瑟缩着身体将两手插入裤袋中,这种体态印象留给学生的是怕冷,是懦弱,根本就无美可言。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体态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把美的体态艺术传授给学生。
  体育教师通过美的体态意识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是体育教育的特点。教师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艺术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起伏与变化,而且这种起伏与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可见,体育教师体态艺术美潜在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课堂上需要宽松、和谐的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面容、富有温暖感的举动及优美自然的教态等,都是促进这种气氛的调色板。
  总之,只要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定然会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寓美于教,寓教于乐,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目标,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不断地加强对体育美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在体育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使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学更具有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美]朱丽叶期.法斯特.体态语音――人体姿态的奥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7.
  [2]黄海澄.美学原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5.
  [3]曹湘君.论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4]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熊斗寅.体育现代化.体育与科学编辑部,1987.8.
  [6]曹利华.美学基础知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