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逊明

  摘要: 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本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通过让学生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先学后教 分组合作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许多老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应转变观念,先学后教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老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即时掌握学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造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加强预习指导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不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要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师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高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四)发挥指导作用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生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挖掘潜能,分组合作
  
  自古以来,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等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创新,激发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务,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施上述教学活动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二、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力争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课堂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中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鼓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要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新问题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环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读.远方出版社.
  [2]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名人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