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晓红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两张皮”现象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采取的培养模式。传统的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重考试、轻操作。在这种职教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难以就业、不能创业,即使被企业录用,也必须经过再培训方能适应工作需要,其结果是,学生不高兴,企业不满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职业教育采取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对我们的任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我们现在把这一类型的教师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他们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既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有职业经历,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当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摆在各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素质
职校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型教师较多,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从事实践教学的仅有13.97%。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然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多为具有行业依托的学校,依托的行业能为学院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校外学习条件。借助这一优势,学校可选拔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年轻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最好是选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实践经验。这样能让年轻教师思路更开阔,更真切地感受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建设一线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
当然也可以从相关企业将企业精英请进来,他们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双师”化的一种有效措施。职业学校吸纳企业精英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师培训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具有工程系列的中高级技术职称、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骨干做专职教师。采用这种请进企业精英的办法,既可优化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可对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快捷有效的。
二、优化培养模式,建设基地
双师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还应包括职业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技巧提高的培训。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当教师的条件。且由于他们来自于各高校,能带来各校的风格和特色,扩大各专业的社会信息量,是较受欢迎的后备师资群体。但是,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且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而来自企业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他们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缺乏教学实践、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需进一步强化。同时,在职教师也面临着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问题。
面对职业教育教师现实水准的整体现状,许多学校开辟了教师在职教育的多种途径。一是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外、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二是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三是选送教师进企业锻炼。以上无论何种途径,都会因客观条件所限,或因职校教师数量的不足,无法对多数教师同时进行脱产教育。况且,这几种途径的培养成本都相对较高,使多数教师的培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必须针对自身情况,建立有自己学院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职校建立现代化的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既立足于企业,更立足于学校自身,把“双师型”教师的工程师素质培养放到“基地”训练中心进行。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快“基地”师资队伍培养,尤其是要在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上,要大力引进专家学者、积极聘请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基地”培训师资。
“基地”师资培训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化教学基本功。因为,教师队伍的主体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所以应作为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工作。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如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教学规律及教法的学习与掌握等。要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必须通过职业学校基地培养来实现。
2.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是使职校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师资队伍利用率的需要。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的一项长期任务。
3.实践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是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突出特色,是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唯一途径。它也是我们探索职校师资培养途径的一个重要课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根据对象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实效。
三、补充培养方式,以优带新
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方式,“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模式,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这种模式尤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但必须注意的是,技能和资力虽是选“老” 选“优”的条件,但能否承担起“师傅”的角色,还应取决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格特征,以保障培养教师的质量和效率。在确定“以优带新”的对子后,要明确“师傅”的责、权、利,这样不仅能加强“师傅”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徒弟”产生良好的从师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带新”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不断再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可靠保障。“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单靠必要的培养模式和外部知识的灌输,而是有赖于其内部有强烈的成长动机,有着不断成长的意识和获得发展的能力,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内化成为其自觉的行动,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随着“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不断开发与完善,职教师资队伍也必将随之健康发展和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3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