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泽 李海秋
摘 要: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紧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除了从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入手以外,还应该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本文着重从心理语言学中记忆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寻提高英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记忆理论 教学质量
一、前言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直是“哑巴英语”,更多地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近些年来,听说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点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里就有所体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中,听力理解的比重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这是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了更高要求的表现,如此一来,听力教学就更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之一。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一个紧要任务。作为一名高校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听力教学不应该仅从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入手,更应该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进一步提高听力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目的。本文着重从心理语言学中的记忆理论来探讨英语听力教学。
二、听力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基础
听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听者对于同一个单词或句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心理语言学家将听力理解分为三种模式,即“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模式、“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模式及“互动”(interactive processing)模式。[1]“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往上一个层面发展,下一层面的处理不会受到上一层面的影响。例如语音的辨认不会受到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的影响。“自上而下”的模式则相反,上一层面的信息会影响到下一层面的处理。例如句子的上下文可以影响人们对词的辨认。[2]“互动”模式是指听者把听力理解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和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听者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既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也
要借助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来对听力材料进行处理和加工,从而理解其意义[1]。
三、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记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只有把听到的东西记住了才能够去理解它。在日常交际当中,如果别人说的话我们一点都记不下来,那我们就没办法理解别人在说什么,也就没办法与他进行交流,更谈不上什么交际了。同样,学生在听力课堂上,如果对于老师播放的听力材料一点都记不住,那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因此记忆对于听力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们按先后顺序将记忆分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三个阶段,感官记忆是指人们把通过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而得到的信息未经分析加工地存储在记忆里,储存的时间非常的短,感官记忆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其接受的信息多而杂;短时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其作用是要对感官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遗忘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因此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一部分被遗忘,一部分则被加工后转换为长时记忆,长期甚至是永久地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这就形成了记忆的第三个阶段――长时记忆。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记忆的三个阶段紧密相连,共同完成来听力理解的任务,在听力课堂上,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记忆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听力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除了从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方面考虑以外,还应该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利用记忆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听力教材和教法的选择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官记忆所起的作用是选择保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信息直到短时记忆来处理,而这种选择有关信息的过程叫做选择性感知,也就是注意,凡是注意到的东西便会进入短时记忆进行加工,不注意到的东西随即丧失[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听力材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力材料要难易适中,材料太难,学生容易失去信心,材料太简单,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听力材料语速不要太快,也不能太慢。另外,教师选择的听力材料必须广泛,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这样学生在听力理解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也扩充了知识面;还要注意听力材料的前后连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除了教材的选择,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精听和泛听的结合。
(二)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在听力课堂上,对于一些简短的小对话,学生比较容易听懂,因为小对话一般只有两三句话,需要加工和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但是一旦遇上篇幅比较长的信息量大的语篇,一些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旧的语料加工尚未完成,新的语料接踵而来,当信息量超出记忆承载时,未经加工的旧信息被挤出短时记忆,从而被遗忘”[3]。短时记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容量小,而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却最为密切。人类的记忆不可能记住所有经历过的信息,记忆系统会自动放弃一些次要的信息,保留最重要的信息。根据记忆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做长篇听力理解的时候能够把那些重要的对听力理解很有帮助的信息通过笔记记下来,把整篇材料听完后,再根据笔记整理进行理解,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和准确率。因此听力课堂中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复强调这一点。
(三)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教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背景。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欧美人撰写的,如果学生不了解他们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那么学生在听这类材料的时候就非常难理解。因此,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给学生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所交代,使学生在了解一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听,这样才会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把老师平时讲的背景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里,以后再听到类似的材料便可以从长时记忆里提取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四)注重学生听力策略的培养
教师在听力课堂上应该指出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听老师播放的听力材料,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虽然不知道即将要听到的信息是什么,但是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比如说根据主题句、关键词等,通过积极地思考来掌握语篇的大意,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生词。听力理解注重的是理解,不要求我们把每一个词都听懂,如果学生力求把每一个词都听明白,必定会给他们的记忆带来障碍,因为他们听不懂时就会把思维停留在那些听不懂的词上,从而错过了后面的一些重要信息。因此,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听,这也符合人类记忆中感官记忆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听力材料的时候从整体去把握,理解材料要表达的意思。那么作为英语教师,在听力课堂上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一类的听力技巧,以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和水平。
五、结语
总之,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不单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的需要,也是提高他们实际交际能力的需要,教师有责任努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而利用心理语言学及其他相近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来协助教学,可以明确教学和练习听力的目的性,增加有效性,提高教和学的效果”[4]。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进一步提高听力教学质量,从而达到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纪维.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谈英语听力教学[J].陕西教育,2007,(1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3]孙玉.心理语言学与语篇听力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1996,(3).
[4]殷恒光.从心理过程论听力应试[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