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乐
1.前言
体育教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专门教育过程,也是一项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长期教育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着不断的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以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是通过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进行的,其中,非语言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有效地运用非语言手段,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此方面的研究却较少。笔者对非语言手段的内容,以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对非语言手段全面、正确和合理地了解与运用,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2.非语言教学的概念及分类
一般来说,体育教学中的语言手段主要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讲解、体育教科书的书面文字语言等,而非语言手段主要包括教师的哨笛声、鼓掌声、各种动作(包括示范)、服装外貌、表情、眼神、手势、人际距离、时间控制等。语言手段在人类的教育、教学历程中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门研究与探索。而非语言手段由于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因此很少有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只有依靠自己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
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手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教师的体语。
体语是以人的表情、手势、眼神与体态等来传递信息并作“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无声动作。
2.2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空间距离。霍尔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情感而选择彼此之间的距离。它反映了交流者之间的亲疏程度。在体育课中,师生间空间的每一变化都反映出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2.3辅助言语和类语言。
辅助言语是指言语交往过程中的非词语方面,即指声音的音质、声调、音量、语速和节奏。同样的词组,相同的一句话,由于以上因素的不同,在教学中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如叙述技术要点,语调宜庄重沉稳、简洁明了;纠正动作,声调宜舒缓委婉;如喊“立正”口令,要短促有力,语调强烈,声音洪亮,这样学生便会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
3.体育教学中非语言教学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手段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手段的必要深化和补充。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熟练地运用非语言手段,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非语言手段对于体育教学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非语言手段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示范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身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与方法,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运用语言手段讲解技术动作的同时,以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向学生展示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动作排序、技术要领和完成的方法等,对于学生顺利进行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2情感表露和对动作或行为进行调解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各种体语具有象征性的、说明性的、感情表露性和调节性的功能,并具体表现在表达思想、补充和润色语言、表露感情和对学生的动作与行为进行调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态度,可以通过一定的体语或身体姿势来实现。
运用辅助语言和有声类语言也能够表露教师的情感和态度。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的音频、音质、音量和音速等来传递各种微妙的情感。其次,教师可以运用类语言的功能性发声来表现各种内心的感受和细腻的情感,如叹息、笑声及叫声等。
3.3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功能。
学生的性格、气质、动机、意志、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发展。非语言手段由于有着较为深刻的表露情感的调节性功能特征,因此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手段。应注意的是,要使非语言符号成为有效促进非智力发展的正向手段,必须把非语言符号从“潜意识”表现方式升华到意识表现的高度,并加以有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教师只有对各种非语言符号加以有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才能避免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负向功能而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3.4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
师生互动的操纵功能,就是以非语言手段影响、掌握、控制学生及师生交流效果的功能,各种非语言手段都具备这种操纵功能。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控制人际空间距离来达到组织、管理教学秩序的目的,使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空间距离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时间的安排、控制,先要求什么、后要求什么,注意讲解与纠正动作的时机,控制学生完成动作时间等,向学生传递不同的信息,以此操纵师生之间的互动。
4.非语言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
4.1为体育教师有声语言的输出和学生有声语言的输入扫清障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体育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身体姿势、手势、头部动作等非语言手段,不仅可以把有声语言对学生的单项刺激变为多项刺激,提高听觉系统对声波刺激的感应灵敏性和持久性,增大其信息摄入量,而且可以在不停顿口授的同时通过非语言信息向学生暗示,达到防止教学过程不断增大教师信息发射量的目的。
4.2辅助言语教学。
非语言指导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声语言无法阐释清楚的,为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教师在课上应大量运用非言语的指导。非言语的指导有激励、安慰,表扬、肯定,批评、制止,引导、指示的作用,它们的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暗示,教师要用时应特别注意明确、清楚,抓住学生的心理,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与语言指导合理搭配运用,起到补充、强化言语指导的作用。
4.3拉近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形成微妙的课堂管理方式。
课堂是教和学两方面结合的良好阵地,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理想时间。学生在课堂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又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它能够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在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一些非语言因素,可以创造出愉快、轻松的氛围,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地去接受知识,简洁、省时、灵活地增强师生间的感情。
4.4调节教学进程,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领导组织作用。教师是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实现者,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非语言信息行为,收集反馈信息,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5.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与原则
5.1自我认识,提高修养。
教师职业风格和形象的魅力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召力,从心理学来分析,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激发效仿动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实施教学计划,执行中必然会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但这种情感不完全适宜于学生。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要有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优雅的气质和风度,更要自觉刻苦地锻炼身体,塑造自身形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提高师德修养,强化教学基本能力,这样才会具有榜样的力量和无形的说服力。
5.2因人而异,师生共意。
教师在运用非语言手段时,应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这种协调一致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非语言手段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情景、教学对象和具体的运动项目,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5.3合理搭配,最优选择。
非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在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力求简明,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要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运用非语言手段的技巧和规律,将其优化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和语言手段表达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各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进行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语言手段与非语言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情况准确把握,提高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运用艺术。
6.结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语言手段的必要深化和补充,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思想、情感的沟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同的眼神和手势等非语言手段都对学生有重大影响,让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非语言手段用它的“默默无言”对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的作用。同时,非语言手段的内容繁多,类型各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语言手段应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环境,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并应特别注意与语言手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文杰,平鹏刚.论体育教学中的非语言手段及其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37-539.
[2]杨曲强.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36-37.
[3]王汝田.试论非语言行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4,(1):92-94.
[4]蔡伟群.试论非言语信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98-102.
[5]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3-225.
[6]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5-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