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文伟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对学科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越有信心,成绩也就越来越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激发求知欲。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想教育有成效,同样需要对自己所教内容“好之乐之”,并以自己之好影响学生之好,以自己之乐激发学生之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认真组织教学,创设难易适当、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如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并没有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任意报数,然后我立即判断能否被2、3、5整除,学生说的一个比一个大,我都能对答如流。学生经过验证发现我的回答准确无误,都很惊奇,产生了“怎么老师不经过验算就能这么快知道结果”的疑问,进而转化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
2.讲究教学艺术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精讲多练,让学生动手动脑,使之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实验:相邻两个座位的学生制作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课下完成),课上其中一位学生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再计算三个内角的和;另一位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开,再拼在一起量出度数;实验后让学生互对答案,学生都顺利地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紧接着我问:“如何从理论上证明你的结论呢?”这样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第二个知识点上,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第二种实验得到的第一种证法,总结其实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平角为180度”,再通过讨论得多种证法。这样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活动,既实现了手操作与智力操作的有机结合,又充分挖掘了学习的潜力,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我通过动手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探索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3.大胆猜测,激励竞争
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猜测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和好奇心,促使其不断产生创造欲望。如在讲垂线定理时,教师进行演示,然后指导学生猜测结论并分组讨论结论的可行性,进而完成证明,以达到掌握定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兴趣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如课堂练习时进行速度比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抢答评价,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热烈竞争的气氛中,在不断修正错误趋向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同时刺激人的感官,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快而清晰,而且会引起学生的探索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去从事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材活化教材,栽培和丰富有趣、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刺激大脑,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营造最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心驰神往、情动于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消除人格、心态上的种种障碍,迸发出想象、创造的火花。如果教师只对学优生关心,而冷落学困生,就会使学优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自以为是、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情绪不稳定等;学困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提问、练习等各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尤其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若每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就会迸发出蕴藏在自身的巨大的学习力量,就会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6.让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能力提高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变一言课堂为多言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