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菡
摘 要: ESP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医学院校的英语教育现状和教学的特殊性,本文提出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教学是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二者可以合理结合,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基础英语 衔接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与EGP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有四个典型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它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使其达到在某一学科或行业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项工作。因此,国内外外语界对ESP教学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二、医学院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教育界已经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由基础英语教育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变。我国英语专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3]程雨民教授也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4]”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钱三强亦指出:“学习了基础英语之后,便要立即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专长,转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上来[5]。”
(二)英语学习的现实要求。英语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应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的转换,培养外语和专业两者皆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随着医学教育、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医学院校越来越注重提高医学生获取最新医学资讯和与外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因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院校,在全球化进程中,医护人员对外交流、对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借鉴,没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能够查阅英文文献,听懂英语学术报告,在临床上能书写英文病历,撰写英文医学论文等,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专业英语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分配及考试内容的比例等,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英语教育贯穿始终,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即使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教学仍按部就班地采用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加之医学专业课程任务重,进而导致医学生出现厌学情况,专业英语教学难以保质保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众多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学生。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能够查阅一般英文资料,但查阅英文医学专业文献和用英语撰写医学论文及文摘的能力较差,在临床上无法书写英文病历,无法用英语进行主业讨论交流。
四、医学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医学专门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英语获取并交流专业知识与信息的实际能力[6]。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又存在显著区别。医学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特有的概念和理论。以词汇而论,医学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所借的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在医学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之有效衔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在课时结构的处理上,必须把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作为完整的大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安排课时,杜绝随意现象。通常情况下医学英语仅以选修课形式在高年级开设,课时大多为36学时或54学时,绝大多数采取大班上课。开课时间较晚,课时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有必要在基础英语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适量引入专门用途医学英语教学,让学生更早接触专业英语。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难易结合、突出专业。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尽快让他们进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突出“学以致用”。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该运用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体现并加强其实用性。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应当主要包括英文病历书写,英文医学论文摘要和英语医学应用文写作,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医患、医护对话等。
(三)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要得当。选编适当的医学英语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Krashen,1985)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i+1)的信息输入量,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可以激活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7]。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选编教材之前,一定要作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目前语言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选材上,其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医学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医学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密切合作。专业教师负责选取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给英语教师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简化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医学英语学习可以分为:①医学词汇语学习(医学词汇的词根、词缀、构词法),②医学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包括问诊、医生与病人的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等),③医学英语阅读,④医学英语书写训练。例如,开展英语查房、英语汇报病史、英语病历讨论等模拟情景操作练习;引用原文版的病例分析、医学应用写作等文章作为临摹本,分析医学英语文章特定的术语和语法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临摹写作[8]。
课后练习的编写不仅仅有专业知识的问答题,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汉翻译和摘要写作等语言练习题。
(四)要健全和规范专业英语的考核手段。作为英语教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单独设置试卷,其考核的内容必须以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应用性和情境性;注重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注重运用英语解决与所学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
考核与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平时通过课堂表现,如实际操作、情景表演等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期末采用综合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作出终结性的评价[9]。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当前过渡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只有实现了英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完美衔接,才能使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加深和增强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飞跃,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2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4]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12.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6]白浞,熊荣敏,李玉连.医学英语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8-49.
[7]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440-446.
[8]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9]朱金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ESP和EGP整合的课程设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38-139.
基金项目:2008年泸州医学院社会科研课题项目“运用ESP理论指导护理本科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2008ky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