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有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从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合作学习作为培育人的价值观的指标之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并交流学习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努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合作小组的成员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而言应是多元化的。在信息传递、探索活动等过程中,他们既可以横向交流,又可以增加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利于他们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这样的合作小组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小组内部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补不足;二是在增加了每个学生发表意见机会的同时,养成了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增加相互“争吵”的机会。此过程能锻炼每个人思维的敏捷性,增加他们团队的合作、向上的意识。
  (二)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作用。小组一般以5―6人为宜,每个成员的层次不同,分工当然也各不相同。但都应树立整体意识、责任心和荣誉感、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全组各成员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对学习基础不理想、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弱、性格又比较内向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组内分工不能一成不变,要交替进行,这样才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背景,以及实施合作的可能性,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三种。
  (一)预先进行式。即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安排各小组预先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形式。教师要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一个“程序”,把不同的分工、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方向向小组成员说明,再由他们去完成。例如“抛硬币实验”,为了尽可能地显现出正确结论,教材要求“实验次数充分多”,这在课内完成是有困难的。我在教学时就采取“预先进行”的合作方式。事先安排每小组中的两人为一个小组,每人各掷50次,并各自计算出自己实验中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百分率。然后计算出全组实验的百分率。并将每人、每两人和小组三个实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再让同学们课的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这样同学们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实验步骤,操作时就比较顺利。在课堂教学时,每个小组把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借助计时器计算出全班的实验结果。并进一步分析、讨论、猜想,当实验次数充分多时,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百分比”会趋近什么数?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既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课内合作式。即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样有利于全班及时交流讨论。例如,将三枚硬币三个正面向上,一次任意同时翻动两枚,问:经过几次,可得到三个硬币的反面同时向上。课堂上将前后四位同学分为一组进行动手操作,当每组完成合作任务后,进行交流,统一思想,得到结论:无论进行多少次,三个反面都不会同时向上。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这一结论与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内容有联系吗?你能用现有的知识解释这个结论吗?”经过激烈地讨论、探索和交流,学生得到了“数字化”的结论:把三枚硬币的正面视为三个正数,其反面视为负数,在三个正数相乘时,同时改变其中两数的符号,无论进行多少次其结果永远为正数,也就是说,永远不会出现三个负数同时相乘。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的宗旨。
  (三)课后研讨式。即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课后进行的探究讨论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对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再讨论”;可以对课堂内容“可延伸部分”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多项式乘法”及“乘法公式”的教学之后,可布置各小组课思考:(a±b)3=?(a±b)(a2+ab+b2)=?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如:每单元教学结束时,教材都安排了“回顾与思考”,要求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架构,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系统的总结。),同时还可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学,对课堂上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进行“补课”,达到小组共同提高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