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问要领,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菊英
摘 要: 文章作者从语文教学实际出发,认为教师提问前的准备很重要,应该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在提问的方法上,应读凸显目的性、趣味性、层次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提问 准备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学生这样说:“我喜欢语文,但我不喜欢语文课。”事实上,有很多老师比较依赖教学参考书,依样列出了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放到课堂里提问,然后把答案讲给学生听,缺乏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更缺乏对所提问题的精心设计,这样必然事倍功半,教学双方都索然寡味。
我坐在课堂里听别人的课,常常会感觉:这个问题为什么不那样问呢,既抓住重点又让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课堂里的问题能否少而精,不必绕那么多的弯子;老师分析课文能否不要用那么多的“表现了……”,等等。后来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自己有时候也会犯上面的毛病,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的课堂作出反思。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必然是课堂效率高的老师,必然是注意课堂提问的老师。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课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循环,阿斯纳(Aschner)也把教师称之为“职业提问者”,认为“提问是教师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信息的双向交流,老师要把所要达成的目标通过提问输送给学生,也要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教师和学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学基本功。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良好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问,提高课堂的效率呢?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问前的准备。
二、问题的探究(提问的准备)
1.要注意提问的方向性。
我们教学生时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学科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阐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因此,提问的方向也应该遵循上述四个层次,从文本着手,由浅入深,进行递进性提问。2009年我去扬州听特级教师严华银主持的高效课堂展示课,课后还有不少经验介绍和专家评点,严华银老师称语文教学不提人文,只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习惯。我以为,严老师的本意并非不要人文素养,而是担心教师一旦通过架空提问或分析去获得所谓人文素养,那就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歧路,最后的结果很可能连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巩固、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无法完成。实际上,严老师通过他的“只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习惯”,巧妙地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所以,通过严老师的课,我们明白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向应该从最基本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开始。
2.要注意提问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提问当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情绪因素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体验感悟,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努力创造宽松的对话情景,引导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的碰撞,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成长,体悟到生命的价值。比如我在教《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注意到班级内一部分学生家庭离异的情况,就特别把文章的结尾作为重点,让学生仔细体会为何“泥土”是甜的,由“泥土”又想到了什么?回到文章中,学生发现王小亮的周围其实是有“很多充满了爱心的人”,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确实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启发学生不要过多牵绊于个人小环境,要打开眼界,积极向上,等等。事后确实有学生不再在上课时发呆,不再只想家里的事了。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我想这篇文章给予他们的,可能不是一件小事了。所以提问一定要尊重学习的主体,让其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提问的关键点。
3.要注意提问的客观性。
语文阅读课,文本是基础。所谓提问的客观性在这里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原文,走进文本,读懂作者,走进文本,在韵味无穷的语言世界里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感悟人性的善恶美丑,进而实现超越文本的意义,这也是语文阅读课的本质所在。相对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和文本的交流是阅读课的核心。教师的任务在于恰当引导启发,如果提问过多,就会导致满堂灌,学生会“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交流过多,则会流于形式,最后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有从文本出发的有效提问,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同文本交流。为此,老师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自己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好问题;二是问题的设计不但应帮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而且应深入走进文本;三是注意文本所体现的广度和深度,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预设。
三、问题的解决(提问的方法)
1.有目的、有主次地问。
课堂上的提问,教师自己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渗透明确的教学意图,而不是为问而问,随心所欲。要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考虑学生的全方位收益和教学的整体效益。还是上次扬州听课,东庐中学的胡波老师上的《孤独的舞者》一课,对整体教学目标的体现很出色,他紧紧扣住题目来展开分析,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1)孤独的舞者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孤独”来形容?(2)文章哪些词句紧扣了“孤独”?(3)舞者展现了怎样的舞姿?这三个问题紧扣了文章的脉络,提纲挈领,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围绕着三个大问题展开,有效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所以,语文课的提问不可太多,不可不分主次,每一节课教师要善于列出几个目标明确的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围绕几个主问题展开,这样提问,课的条理性清晰,层次感也会体现得很好,课堂才会高效。
2.有趣味地问。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的有创意的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要善于调动学生兴趣,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法。
一是置换对象。置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许多想象,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把克莱芒这个角色跟学生置换,问:“假如你是克莱芒,面对随着船下沉的哈尔威船长,你会说些什么?”这样提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巧设矛盾。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是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单独靠几个问题不能一下完成文本的解读,需要循序渐进,不着痕迹地慢慢引入,如教学《白杨礼赞》,这个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一组一组小问题,环环相扣,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对文本的一步一步的细细品读中,最后才豁然开朗的。
3.要体现能力提升地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某些信息加以注意,对文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信息加工,进而形成解读文章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我听一节课《藤野先生》,老师讲的是文章的开头“在东京”一部分,在朗读这部分后她先提问:“东京好不好?”然后问:“为什么?”学生就在文章中找各自的根据,再重点分析“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然后得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这样问我认为效率比较低下。我的方法是:先让学生通读全篇,找出文章的三个地点,再问:“东京是很美丽的,但鲁迅为何却离开东京,要到条件较差的仙台呢?”这一问,引发学生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是“东京有清国留学生”,再探究“清国留学生”所作所为令作者厌恶,进而更突出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并把“清国留学生”和下文的藤野先生作对比。这样一个问题引发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继而提高了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提问中教师要充分注意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深奥,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文本信息,进行加工以解决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更有效。
以上一些提问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提问要注意抓住有效时机,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要先让他们把课文朗读或默读,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才能提问;有时要利用好课堂气氛,及时发问;还有一节课内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也有很大变化,所以要抓住不多的时机发问。
四、结语
有一位老教师这样总结语文课:“语文课就是要为学生捅破那层窗户纸。”这一语道破了语文课提问的重要性。总之,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值得深入研究,这对于学生学好语文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研究,乃至语文的教学改革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10,4.
[2]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提问效果.东方教育,2003,12.
[3]西方阅读教学中有关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