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晶晶
摘 要: 本文运用了Krashen和Swain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假设,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一、引言
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问题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得到中国高校的高度重视,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语言输入大于语言输出。各高校多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以致于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从而导致了学生语言输入(如阅读)的技能强于语言输出(如听力)的后果,即我们经常所说的“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问题。因此,如何改革英语教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两个角度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二、语言输入与输出假设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他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五大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对这五大假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输入假说尤为重要,用公式表示即“i+1”,“i”表示当前学习者的语言水平,“1”则是高于目前语言水平的假设。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认为语言输入具有四大特点: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和量的充足性。
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Swain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她在赞同语言输入重要性的同时,强调了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很重要,其重要性表现在:(1)能使语言流畅;(2)可以验证有关目标语的结构和意义假设;(3)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输入与输出不平衡。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总的来说采取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使得学生只拥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却缺少实际操作的技能。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是研究生考试,但在与外国友人或者外籍专家学者的交流上存在了很大的语言障碍。因而,输入与输出的失衡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且尤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2.语言输入内容与输出要求难以一致。
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英语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是精读和听力。精读课上,老师主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多为单词和语法)传授给学生,语言输入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提供给学生的也多为规范的书面语素材。听力课上则以学生的听为主,而听力教材的语言输入量少,语速过慢,取材范围小,地道真实的听力素材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相差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能听懂课本,或在各种听力考试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却难以听懂英语讲座或英语电影的原因。由此可见,语言输入的内容多为规范的书面语,难以满足实际的语言需求。
3.语言输出意识淡化。
在大学课程中,英语被列为公共课,学生只需通过学期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即可,因此不少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中心,而学生则被动接受;考试中,只重视笔试,而将最能体现语言输出能力的口语抛之一边。
四、英语语言输入与输出失衡的原因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教师的语言输入远远大于语言输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由于英语考试制度都是重点强调语法和阅读之类的语言输入,而对像口语及听力等语言输出给予了很少的重视和关心,因此不少学生将英语学习的力度放在了语言输入上,久而久之,语言输入和输出的纽带被割断,从而出现了输入与输出失衡的现象。
2.心理因素。
人类的记忆不可能记住所有学习过的知识,有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遗忘了,而有的知识虽然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保存了很长时间,但由于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衰退,遗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当我们在记一个单词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加强复习,已有的记忆痕迹就会继续保持,如果长期不练习,记忆的痕迹就会慢慢衰退。而有时当我们刚学过某种知识,紧接着又去接受新的知识时,新知识就会对旧知识产生干扰。比如,在听写过程中,当你听到一句新的内容时,已存知识可能会影响新知识的输入,这是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干扰;当你写下当前的内容时,也可能会影响下一句内容的输出,这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此外,研究表明,过多的焦虑也会影响语言的输出。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有错必纠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而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导致妨碍性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由于过于追求语言形式的准确无误而导致了过高的焦虑。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过度地给予及时纠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削弱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能力。
五、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文秋芳教授认为,语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的发展有更大的驱动。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使有高质量的输出,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由此可见,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原因,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1.结合课本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介绍相应的文化知识,比如可以播放相关影片,通过观看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语言交流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在无意识的过程中习得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扩大粗犷输入。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都是精细输入,并加以推广。在精细输入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很少参与。为了使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应扩大粗犷输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时间。鼓励学生多听一些像VOA、BBC等地道的英文广播;多看一些原著,以及介绍国外文化的报刊杂志;组织大家观看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还可以让学生编排英文话剧,等等。
3.背诵经典篇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篇章的背诵可以使语言输入得到强化,加强语言的消化,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英语。
4.实际操练语言的输入。
大量的接受语言输入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巩固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性输出。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资料,陈述计划,并且评估反馈,使学生由被动输入转化为主动输出。鼓励学生课上及课后多用英语交流。
5.强化语言输出意识。
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另外,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英语的学习不是仅仅会阅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际运用,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仅仅会阅读,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6.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有些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很明确,如为了扩展知识,出国留学,从事国际贸易,等等,这些有着明确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并且能持之以恒。相反,有些学习者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文凭、考职称,这样的学习则成为了被动学习,从而使得语言输出也成被动态。
7.降低学习焦虑。
在输出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应不过于追求准确无误的语言形式,从而降低学习焦虑,避免打击学习热情及语言输出能力。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培养他们自我改正的能力。
六、结语
在英语学习中,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很重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语言输入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结合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可以发现,语言输入虽是第一位,是输出的基础,但语言输出又能促进语言输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语言输入的质和量,也要实际操练语言输出,打破传统的以输入为主的模式,促使输入和输出平衡发展,师生结合促进语言的习得,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M]. London:Longman.1985.
[2]Swain,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MA: Newbury House,1985.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钟晶,李佳.从心理角度看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的不平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