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课堂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巍

  人人皆有好奇之心,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探究课堂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注重提问的技巧,讲究提问艺术,使问题发人深思又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抓住突破口,找准文眼,有效提问,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洞悉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绊脚石”,当学生急于搬开这些“绊脚石”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迎刃而解了。如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一文,我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粮仓”是什么意思?海洋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那么,这“粮仓”里又有些什么呢?这一番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学生理解了由于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人类必须开发新的资源,“粮仓”就是指海洋为人类提供海藻、浮游生物、鱼虾等,也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海洋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增强了环保意识。本文虽是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新课标下学生多读无可厚非,但教师不巧设问题,学生只能是一读茫然,二读乏味,所以教师的设问要善于抓住文眼,让学生一开始就有所领悟。又如:《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文章,作品中涉及的内容也不少。开头写家庭所面临的困难,中间写父亲对“我”的关爱,结尾写“我”对父亲的思念。为了让学生学会把握中心,找出本文的文眼,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此问题的设计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本文的文眼,可见文章的中心是写父亲,写父亲的背影。一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文章的中心。可见,抓住突破口,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
  二、重在启发,循序渐进,步步引导,点燃激情
  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若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妨碍思维的发展。所以提问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促使他们活跃思维。特级教师钱梦龙就十分讲究这种提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个典型的范例:当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时,钱先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子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他没有爸爸。”这样“孀”、“遗”二字之义便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教《小橘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所以,这种富于启发式的提问,不仅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启发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统观全局,有序设问,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靠一两个提问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堂课、从整篇课文出发,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停滞,课堂冷场,达不到预期目的。如《孙权劝学》一文,我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本文重点写孙权做了什么事?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是“劝学”。再问:他“劝学”是如何“劝”的?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孤常读书”等;在此基础上,我继续问:吕蒙对孙权的“劝学”反应如何?最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吕蒙令人“刮目相看”?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地设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就容易理解了。
  四、迁移知识,发散思维,学会变通,善学乐学
  课堂中的激趣,目的是让学生乐学。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智叟真的一点不“智”吗?又如学习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远,并把“问”与阅读、写作、生活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性地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课堂提问宜精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选准提问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提问,力求使问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蔡梓权主编.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验与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
  [2]李中喜.浅议语文课堂上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1).
  [3]张松.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