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秀萍
摘 要: 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是一种主体面对客观世界的积极的创造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模式已不足以让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驰骋。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探究活动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而且,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鉴赏 探究活动 引领作用
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领域日益扩大,文化背景知识日益增加的同时,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是一种主体面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创造。由鉴赏探究活动的见仁见智而带来的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开放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足以让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驰骋。再者,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文学鉴赏、探究活动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而且,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鉴于此,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在文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合作,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构筑一个民主、和谐的讨论平台,在鉴赏、探究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本文通过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祝福》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反思语文教师在学生开展的文学鉴赏、探究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一、激发兴趣,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其势必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寻找最佳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才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成为可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够较为轻松地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而且能够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出发,深入思考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闪耀着素质教育的智慧光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之后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在对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及意义作出鉴赏之后,完成文后思考题四,写一篇三百至五百字的短文,讨论电影《祝福》中增添祥林嫂到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是否妥当。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对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深厚同情。如何在让学生开展对《祝福》一课的鉴赏、探究活动之前,激发学生鉴赏的兴趣,寻找最佳的切入点是困扰教师的最大障碍,也是小说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向由学生的“学”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祝福》写于1924年2月,学生对该作品在年代上有较大的隔阂,不易理解作品的背景及意义。
其次,学生对封建思想的了解不尽全面,直接影响了对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赏析。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课前介绍,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枯燥乏味,收效甚微。改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以上的难题便迎刃而解,学生要准确鉴赏人物形象,就必须先主动、自主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意义,也必须先了解掌握鲁迅所抨击的封建思想的具体内涵。就这一点而言,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事半功倍。
二、构建一个民主、和谐而又充满竞争论辩的教学平台,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
提倡学生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并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互相激疑、共同提升的过程。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出发,深入思考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互相激发思考了“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这一核心问题,并连带思考“周围的人们为什么对她如此冷漠、残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等问题。①
在开始进行《祝福》一课的教学之前,我先作了一项调查:认为电影添加怒砍门槛的情节合理的有25人,认为不合理的有30人。我把持赞成意见与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各分为3组,让他们分组讨论,然后把本组的意见综合,选派一位同学作为代表,作总结发言。随后发言的小组,可针对之前发言小组的观点,或作补充,或作反驳。全体同学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出现了不少独到的创见。节录如下:
认为增添情节妥当的:
1.电影与小说不同,电影要求更直接更生动地刻画人物,电影增添的这个情节,有助于直接生动地反映祥林嫂的性格。(教师点评:在鉴赏中引入比较的方法,角度新颖。)
2.祥林嫂苦干了一年,捐了门槛,但仍没被原谅,她感觉彻底地被欺骗了,这引发了骨子里的反抗精神。(教师点评:骨子里的反抗精神是什么,说明不足。)
3.祥林嫂刚开始时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但她捐完门槛仍不被获准参加祭祀活动时,她感到彻底绝望,并对封建迷信产生怀疑和仇恨,因此爆发了怒砍门槛一幕。(教师点评:鉴赏涉及人物内心,值得提倡,也是对前一位同学观点的有力补充。)
4.祥林嫂拼死抗婚,虽然是为了维护所谓“贞节”,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作的可悲的反抗,但从侧面证明了她是有反抗精神的。既然如此,怒砍门槛的情节也是合理的。(教师点评:见解独到、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
5.祥林嫂是个安分认命、随遇而安的人,这样的人都会做出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举动,更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社会、吃人的礼教、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教师点评:大胆创见,请同学们掌声鼓励!)
6.既然鲁迅为了听“民主”与“科学”的“将令”,而在《药》的篇末加上了一只花环,为作品增添一丝“亮色”,那么,电影中为什么就不能也为《祝福》中的祥林嫂加上一些反抗的色彩呢?(教师点评:奇思妙想!很有说服力!)
认为增添情节不妥当的:
1.祥林嫂拼死抗拒嫁给第二个丈夫,只是捍卫“贞节”这一个封建礼教戒律,她怕死后被锯开而捐门槛赎“罪”,不仅事实上承认了莫须有的“罪”,而且只是在礼教制度内找寻解脱、出路,她问灵魂有无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根本谈不上对神的否定,更不是对封建思想的大胆怀疑和挑战,而是对礼教的束缚可能延伸到“下一世”的深刻恐惧。因此,做出怒砍门槛这样激烈的举动不符合祥林嫂的性格逻辑。(教师点评:能从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去剖析人物的行动逻辑,可圈可点!)
2.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深刻地说道,封建节烈观念是摧残农村妇女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她绝不可能做出激烈的反抗。(教师点评:能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摘引名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理论性,可贵!)
3.鲁迅先生虽然在《忽然想到》一文中精辟地说道:“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但是,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目的是要“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所以增添情节与作者的初衷不符。(教师点评:能在引用名句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从反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独到见解,建议同学们向他学习。)
4.增添了怒砍门槛这一情节,使得祥林嫂表面上似乎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觉醒,但这样一来,她便不再是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代表了,这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偏离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得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性格不是变得更加丰富,而是变得充满矛盾和不合逻辑了。(教师点评:观点颇新,如果能多举一些例证,就更能入情入理。)
通过剖析新课程理念下的《祝福》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反思语文教师在文学探究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对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乃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都颇有启示。
三、关于教师引领作用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和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在倡导全新的学生观的同时,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如下转变。
1.从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转化为指导者
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其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等诸多方面尚未成熟,当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和涉足广阔的知识海洋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此时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僵局中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想境界。语文学习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用自己独特的情感思维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的教师必须承担的引领责任。②
2.从教学权威转化为“平等的参与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但是由于学生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垄断和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唯有变教学权威为“平等的参与者”,才能避免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海洋中覆舟的尴尬。
3.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而要具备这一特征,必须拥有几方面的知能结构:一是具备专业化知识。二是对学生及其学习的承诺与责任,包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支持学生的学习、平等尊重学生、促进学生良性社会化、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教学实践技能。四是持续不断的专业学习。③
4.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和困惑中提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出课题。④
此外,教师应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独到、深入地钻研,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化繁为简,以智慧启迪智慧,唯有如此,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持续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注释:
①此处综合了王涧的观点,详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26-127页.
②此处综合了陈成龙的观点,详见《创造性语文教育》,中国戏剧出版社,第290页.
③此处综合了刘捷、谢维和的观点,详见《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第66页.
④此处综合了张民生、金宝成的观点,详见《现代教师:走近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1-2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