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教学重在“理”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少玲

  摘 要: 物理教师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要会咬文嚼字,抓住文“理”;在实验教学中,要会刨根问底,抓住原“理”;在思维教学中,要会搜索,懂得用“理”;在习题教学中,要会规范,抓住条“理”。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理” 建议
  
  何为物理?初中物理课本定义:物理学是一门研究有关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学科。我在十几年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物理,通俗地讲就是事物、现象的原理、道理。所以要教好物理,就必须从“理”字着手,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事物的道理、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事物的道理、原理,才能很好地运用事物的道理、原理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学好物理。我曾经在初三接手过这样的两个班,他们在初二的县期末统考中,一个班的物理最高分78分,一个班的物理最高分80分,两个班的物理平均分都只有50来分,全年级倒数。这两个班的学生平常都不喜欢听物理课,他们都说物理课听不明白,很多连填空题、选择题都不会做。上完第一节课后,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好久没有那么认真听一节物理课了,也好久没这么明白过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连课都听不明白呢?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原来老师的教有点问题,他在教的过程中没注重这个“理”字,导致学生连课都听不明白,更不要说学好物理了。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好这个“理”字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概念、规律教学中,要会咬文嚼字,抓住文“理”
  物理是以概念、规律为框架的一门学科,概念、规律没弄明白,就不能说学了物理。那怎样教好概念、规律呢?我认为:物理虽然称为理科,但也不是单纯的理科,它要记忆的东西不亚于政治、历史,答题时要写的东西也很多,所以可以说物理应该是半文半理,它除了具有理科的特点外,还有很多文科的特点,所以要把握好这个“理”字,就要注重适当地进行“理科文教”。所以在概念、规律教学中,除了演示、实验等一般的教学手段外,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对概念、规律进行咬文嚼字。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这个概念,老师不要忙着解释或做演示什么的,可以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概念里的文字啃啃看:“物体”对“物体”,然后问:根据概念所说,(1)要产生力的作用,必须具有什么东西呢?――物体。(2)必须具有多少个物体呢?――两个。从而引出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3)多个物体行不行呢?――行,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4)没有物体行不行?――不行,没有物体就不会有“物体”对“物体”产生作用之说了。这样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完毕之后,再跟学生一起归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定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缺一不可。经过这样的咬文嚼字后,同学们肯定会把这个概念弄懂,而且会理解得很透彻。
  二、在实验教学中,要会刨根问底,抓住原“理”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相当重要。现代物理课本的探究实验基本是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几个环节展现给学生,有些老师觉得麻烦,对这些环节置之不理,或让学生简单地看一遍就动手做实验,结果是做出来了,结论是有了,但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不明所以,考试时这不知、那不懂,根本没达到探究的目的。那怎样教好探究实验呢?我认为:除了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等一般手段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前,真正地弄懂该实验的原理,包括为什么选这些器材,实验中要注意哪些事项、要观察什么现象,等等。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物理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比较有深度的大实验,很多问题很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刨根问底式的教学过程:1.本实验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什么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做实验?――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2.为什么选点燃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点燃的蜡烛较亮,成像较清晰,容易观察(这在光学实验里常用)。3.为什么取两根蜡烛?――一根是物(A),一根充当像(B)。4.为什么所取蜡烛要等长?――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5.为什么每次都要移动到蜡烛B好像被点燃为止?――此时像与物才完全重合。6.直尺有什么用?――比较像与物到镜的距离关系。经过这样的透彻分析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设计都了解得十分清楚了,动起手来做实验也轻轻松松了,考起试来也明明白白了。
  三、在思维教学中,要会搜索,懂得用“理”
  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听课时很明白,但是在课后做习题时就不会了,并且很多时候题目的标准答案和他们所想的有着天渊之别。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主要是他们不会运用物理知识来思考问题,甚至说他们根本不用物理知识来思考问题,而是用他们没学物理前的思维来想问题的。那怎样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是教会学生懂得搜索知识点,知道做每道物理题都要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例如: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在拔河比赛中:A.胜出的一方拉力较大。B.胜出的一方与地间的摩擦力较大。很多学生凭以往的经验,理所当然地选了A,根本没用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个问题。我评讲这道题的时候,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肯定了答案后,才说出与他们完全相反的结论,然后在哗声一片中问他们:1.你们没学物理前是不是选这个答案?(是)2.现在学了物理后呢?(还是选这个答案)3.那学了物理,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呀?很多学生知道有问题了。我接着再跟他们一起分析:拔河比赛中:甲队拉乙队,乙队也……学生们都接着讲:乙队也拉甲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队的拉力一样大。此时我又问他们:你们知到错在哪里了吗?――没用物理知识去思考问题。最后指出:做物理题目,一定要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去思考,答案要有根有据,准确率才高,所以每看到一道题,要马上在头脑里搜索出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才去考虑问题,才去选择答案。经过这次教训后,学生很少犯这样的错误了。
  四、在习题教学中,要会规范,抓住条“理”
  中考物理题的答题要求很高,答题不规范,扣分是很严重的,所以物理题不是算出得数就可以了,还要求解题规范、条理性强,这在说理题和计算题中尤为重要。很多学生考完试后出来互相一对答案,好像都对,谁知改起来,有很多漏洞,这要扣分,那要扣分,就是因为解题不够规范、条理性不强。那在习题教学中,怎样规范化呢?老师除了要经常提醒外,还要做好榜样,在平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习惯了。刚教学不久,我在黑板上解题时为了省时间总是这样答题:答……。谁知到了考试时,竟然有十几位同学就是这样答题:答……。搞得我哭笑不得。所以要让学生解题规范,老师要先做好榜样。
  在习题教学中,怎样抓住条“理”呢?老师要求学生要用“理”来思考问题外,还要能把这个“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书包带为什么宽些好?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因为这样书包对肩的压强较小。但这样回答可以了吗?肯定不行,这样的答案还不完整,也就是没能把“理”都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书包带宽与窄比,什么东西变了?――受力面积变大了。2.凭你的经验,书包带宽的书包背起来感觉有何不同?――较舒服。3.为什么呢?――这时书包对肩的压强较小。4.受力面积变大了,压强就变小吗?问到这里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刚才没考虑“压力一定”。5.整个问题的理论根据?――公式P=F/S。然后再说:假如你能把刚才的的几个问题都考虑了,并且都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答案有根有据,条理很强,也就很完美了。接着把思路板出来:根据P=F/S――受力面积增大――压力一定――压强减小。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说理题一定要有理论根据,并把它们的因果关系一步一步地有条有理表达出来,这样才完整。
  假如每个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都能很好地抓好这几个环节中的“理”,同学们听起课来肯定很清楚明白,做起题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