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流行音乐进农村中学音乐课堂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美女
摘 要: 面对新形势,广大音乐教师要开动脑筋,选取健康、优秀、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 流行音乐 初中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Pop Music),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现多指爵士音乐、摇滚乐、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具有娱乐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点,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
事实上,音乐教师已不再可能是社会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唯一提供者,教师的职责与功能必须转换,转换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让音乐教育从冰冷的理性回归到温暖的人性。在德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融入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而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为学生将来一辈子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视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为基点的原动力。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引进音乐艺术的广阔领域,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接触更多的音乐形式,有民族的、古典的、有流行的,甚至将它们糅合在一起,使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激起学生的音乐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教材上的歌曲虽动听,但总唱难免会有些厌烦;而流行歌曲则以其新鲜的感觉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能积极且精神饱满地学习,如果在这个状态下讲授一些重点内容和知识,复习一些常用的理论则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各种类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尝试导入学生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识的信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或跳一段流行的街舞,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
其次是所选的教学内容要吸引学生。“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还应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可以引入流行街舞等流行元素。对于“流行音乐”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是肯定的,关键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筛选,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有动感十足的《双节棍》,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东风破》、《花田错》,这三首歌曲虽是流行歌曲,但是配器很有特色,在乐曲中能大胆地使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歌曲引入民族乐曲的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以及对于民族乐器更广泛的认识。再比如在学唱或赏析京剧唱腔的曲调时,可以加入周杰伦的《霍元甲》,在欣赏云南风味的乐曲时可以播放郑均演唱的《灰姑娘》,这首歌曲的前奏非常富有云南特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云南歌曲旋律的感知。还有诸如恩雅、陈美的通俗器乐曲等。
流行歌曲的融入只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将其当作提高学生兴趣的灵丹妙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聚焦点仍应投射于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努力把教学内容教好,教生动,教得学生乐意去学习。教师了解、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培养、发展、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更广阔的领域。
二、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我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来进行渗透,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比如上《绿色家园》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首腾格尔演唱的《天堂》,听后,同学们的感触颇多,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仿佛自己亲身真的来到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有的说:“听着那歌曲的旋律,使我刹那间想起了自己久别多年的故乡。”……更有同学联想到:蓝天,青草在今天多么可贵,但要想把蓝天,青草永远地保持下去,必须加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不能强迫的,只有让学生在自由、自觉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获得情感的满足和愉悦,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净化而乐意受教。
三、比中审美,提高认识
很多流行歌曲中有提倡环境保护的,有倡导人间献爱心的,有呼吁全社会关心父母的,有赞美伟大祖国的,还有表现爱国的,像这些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的经典流行歌曲,我积极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多听这些好歌不但能提高他们鉴赏流行歌曲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对美的感受。如歌曲《青藏高原》就以高亢嘹亮的音调,旷远悠长的节奏,优美舒展的旋律,令人深思的词意,将人们带到了雪域高原和那梦中的香格里拉。该歌曲所具有的那种摄人心魄并令人为之赞叹的美,确实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可以给教师提供十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教学空间。当我问同学们哪一首歌最能表达出“人间处处真情在”的主题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爱的奉献》。”我问:“为什么?”“每当唱起这首歌,使我们联想起了手拉手援助灾区人民时的一个个动人场景,曲调深切感人。”像这样的流行歌曲,内容好,曲调优美,又能在学生们中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活力。
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要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首先要相信学生。我曾用一节课的时间请学生来谈流行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什么?那节课,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比如喜欢周杰伦的学生说:“我喜欢周杰伦是因为他的歌曲风格多变,有的是说唱风格,有的是爵士风格,有的是中国民族风格。他是一个集作曲、作词、制作、演唱为一身的多面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听到这样的评价既感到惊讶又感到兴奋。惊讶的是学生并不是我所想象的只是喜欢明星们酷酷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音乐,而是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有了自己欣赏的体会和感受。
当然,对于那些内容不好,嘈杂或是软绵绵的,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的流行歌曲,我则通过比较,以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初步具备对于流行歌曲美丑、优劣、良莠、高下的识别能力,鉴别出哪类流行歌曲可听,哪类流行歌曲不可听,从而能在健康、活泼的气氛中感受流行歌曲。
四、挖掘新资源,拓宽新视野
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增强,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我在完成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运用新课程理念,挖掘和开发课程资源,每学期增加了两课时有关流行音乐的内容。
这些内容,有的需要教师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去收集资料,准备素材;有的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大量的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在这准备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音乐,主动去探究、去辨别,从而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通过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我发现师生距离更近了;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民族、民谣、校园民谣、外国流行音乐……),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了,接触了多元的音乐文化信息,并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彭红梅.对大陆当代流行歌曲的立体透视.音乐探索,2000,(01).
[2]莫煜红.当前低级流行歌曲对学生危害及对策.中小学音乐报,2001.12.
[3]秦德祥.走出两难境地――“流行歌曲进课堂”面面观.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5.
[4]张人利.课堂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4.
[5]茜云.当音乐课遭遇流行音乐.今日中学生,200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