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恒勤

  准确到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实物、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但语言始终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下面我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课堂语言表达来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情”系课堂,进入角色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得见两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这些声音,这些画面,除了借助一定的图片、音像材料之外,主要靠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
  在讲历史事件时,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进行重点描绘,绘声绘色地把历史再现出来。例如,在讲甲午战争的黄海战役时,教师先展示邓世昌遗像及致远舰的图像,然后进行如下描述:“海面上,硝烟滚滚,炮弹横飞,清军将士为反抗外来侵略英勇奋战,天空阴暗、日月无光,大海也为之颤抖。奋战中致远舰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弹药殆尽。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吉野号,以求同归于尽。同学们请看,那高昂的舰首,多像一把刺向敌舰胸膛的锋利的宝剑!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象征!邓世昌虽然牺牲了,但他们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这样讲述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深情地讲解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味同嚼蜡,那么学生将不情愿听教师讲解,学习效率自然不高。特别是初中生历史知识储备不多,加上年龄特征,一般学生都喜欢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历史事件。声情并茂的语言听起来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要想使学生喜欢历史课,就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
  二、“准”字当头,用词严密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的。历史教学语言绝对不能有任何知识性错误。历史教学语言一定要言之有史,言之有据,用词严谨。比如讲《南京条约》的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就绝对不能漏掉一个“岛”字。因为漏掉“岛”字,表述就不准确了。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香港不是通过一次战争,也不是通过一个条约被割占。如果把香港岛说成香港就犯历史性错误,以后再学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九龙,1898年强租新界,学生就不好理解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岛”加重读音,特别强调。
  特别在讲历史概念时更要注重用词准确,有时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例如,秦国与秦朝,一字之差,表述含义就截然不同。“秦国”是秦在灭六国之前,当时秦国的国君只能叫秦王;“秦朝”是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可见一字之差,内涵完全不同。又如在讲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能说成推翻了“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相差无几,概念却大相径庭。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在讲解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时,可围绕这方面的知识点出些相应的练习强化训练,以示区别。
  有些时候为了准确表达,还必须注意内涵表述的严密。在讲“五四”运动时,如果说“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不能说不对,但这样表达不够严密,因为容易让人觉得“五四”运动仅仅是学生运动。实际上“五四”运动的参加者不仅有学生,还有工人、商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所以用爱国学生运动来表述“五四”运动似乎不妥。
  初中历史教学每节课知识量不多,但务必做到讲解要准确到位,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历史课不同于语文课,文学语言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无限夸张:“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夸大的形容词在文学诗赋里是绝妙佳句。但历史语言具有质朴平实的特点,在历史课上切不可丢了一个“准”字。为了达到“准”,教师要花工夫钻研历史知识,必须有严谨治实的态度。
  三、把握适“度”,节奏和谐。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在语速、音调、节奏、内容的把握方面都要讲究一个“度”字。一节好课应该语速快慢适宜,节奏随内容起伏变化,教学内容处理要深浅适当。这样才能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轻松。
  教学语言的语速虽不需要整齐划一的标准,但一般说来,语速不宜太快。语速连珠炮的发射,攻势太猛,初中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如果学生不能捕捉老师讲得每个字词的发音,便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图像。如果语速太慢,半天一句话,一个小问题讲了很长时间就会让学生厌倦,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经过缓慢而冗长的表达失去应有的光彩。
  初中学生听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讲课要富于变化。一节课40分钟不能匀速前进,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转移注意力,甚至做其他事情,不再听课。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必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声;讲坏人当道,百姓受苦,声音可以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
  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也要把握好。有的老师满腹经纶,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可学生听不懂,仍然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古代史引用的古文,世界史出现的外语,不宜长,引用时做出解释,让学生明白。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扫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历史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多接触史料,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多阅读文史著作,提高文学修养;多注重实践探索和自我训练,提升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历史课堂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才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