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婷婷

  本备课组参与市级课题“语文活动课的创设与开展”研究已有两年多了。两年多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活动课作为一种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积累的综合型实践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我们欣喜地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也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语文活动课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那么,应如何处理把握好活动课的“语文性”和“综合性”呢?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以“语文性”为主,还是以“综合性”为主?
  教学案例一:一位老师在上一节《漫谈奥运》活动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奥运历史、奥运名人、奥运建筑等方面的材料;②课上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展示所收集到的材料;③发表感言:我要为奥运做什么。(其中第二个环节占用课堂30分钟。)
  分析与思考:应该说,该老师对语文综合性训练有追求,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有误读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提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但仍必须突出学习语文,其他学科只是为语文服务,语文课应以语文学习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为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服务。教学案例一,课已“变味”,迷失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性。
  教学案例二:一位老师在上《从古诗看古代交通》活动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学生朗读诗歌《蜀道难》;②学生分组交流研究的成果;③学生表演古诗中描写的离别的场景;④课堂小结,交流学习心得。
  分析与思考:本节公开课,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没有重点从文字本身让学生去领悟内容,忽视了古诗语言文字和古诗形式的积累,学生一节课下来,得到的又有多少呢?语文课堂应该是求真的课堂,要在语文课上求真知,抒真情,学朴实。本堂课的重点如果不是放在研究交通的历史,而是让学生置身于古诗那深情绵邈的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古代交通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特殊情感,那么活动课的“语文味”就凸显出来了。
  杨再隋教授在《追求语文本色》中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它首先是语文课,是语文的一种课型,应具有语文课的一些基本属性。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是它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是它的主要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是它的重要学习方法;开放有活动是它的课程特色。要分清语文课与综合实践课的不同点。”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是语文课,只不过是语文课的一种类型。从内容上来说它基于语文教材的,从目标上来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来说而是语文的方法为主体,其他方法只是为语文服务。
  二、语文活动课中应如何凸显语文味?
  1.教师课堂设计准确定位,找准综合的“基点”。从性质上看,语文综合活动课既要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又要避免“去语文化”倾向。所以,首先教师在组织设计时就要知道哪些是属于语文的,哪些东西是不属于语文的,准确定位。那么,如何在“综合性”与“语文性”之间寻求平衡,既真正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又把握“语文性”的基本方向呢?史绍典先生是这样论述的:“……真正意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提出切合语文学科性质的‘活动’要求。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不是要我们跑到别的学科去学习,不是要我们包办、代替别的学科的学习,而是在语文学科的基点上,达成多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沟通与交融。强调的只是‘沟通’,而不是‘跨过’!”因此,找到几个学科可以综合并实现综合的“基点”就至关重要了,而这个基点恐怕就要从语文的工具性入手,从语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入手来具体思考了。只有这样,活动课的主导方向才不会偏离,从而体现出“语文味”。
  2.教师的指导必须具有导向性。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因此,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凸显语文的这个中心。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指导时应该结合语文教学的中心,体现语文味。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桥》时,要求学生重点展示形形色色的桥,展示和桥有关的诗词歌赋,展示和桥有关的故事,展示自己对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独特认识,这样的指导就极具导向性,体现了语文味,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过程应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活动式教学的过程。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是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考虑如何以语文为出发点,拓展语文的外延,开拓一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路径,特别是如何将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比如,培养学生听、读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与人聊天,看电视,阅读有关资料,收集材料,获得相关信息,等等;培养说的能力:收集材料后,进行组内讨论,对此材料进行筛选、梳理,以及在班上交流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写的能力:学生将筛选后的语言材料编辑成集,同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活动总结;又如,在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展示中,不但要注意评价他们探究创新所得出的结果,而且要注意评价他们呈现成果时的书写是否规范、美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病句,等等。这样,活动课的“语文味”就有了,学生也能从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了。
  “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回生活中去,语文活动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如果一不留神把语文活动课上成“没语文”,可就成了千古罪人。课程标准给我们纠正语文教学中的错位、越位乃至不到位的问题提供了原则,我们要扎实、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地上好语文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