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高考下的教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林钰
江苏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我们也一点一点地开始适应,新高考模式已经成功运行四年,和前几年的试卷相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出很多新特点,如试题活,立意新,变脸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我们以后的教学也带来一系列的新思考。
一、试题灵活不拘形式
江苏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一改以往的平易、浅显,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比较灵活,有新意,不拘形式,选择题注重对学生识别、判断能力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联系、比较等诸多能力的考查,并适当结合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与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从形式看,近几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还有表格等,知识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使整个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材料的综合运用十分恰当。比如说,以图代文,图中还包括了人物和环境等资料,一来模拟了历史场景,二来考查了考生从图片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内容看,所考内容基本上都是主干知识,基本不会出现偏题现象。下面简单分析具体命题情况。
1.材料来源丰富,运用恰到好处。
2008年苏高考历史试题题干的取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说明性文字以外,还有诗歌名句、名人引言、漫画插图、文字史料、文献摘录、绘画作品、墓碑铭文……如第9题,以《老孙归社》的封面图配上1953年的出版时间,不但为解题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也使试题显得活泼新颖。
2.情境寓于生活,材料组织巧妙。
2008年江苏高考历史不少试题将情境创设寓于日常生活。如第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以考生为本”的命题理念,也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材料组织巧妙。如第21题,融合了外国名家言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文献摘录。命题者将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的论点设为题目总线,将经济生活、戏曲发展与历史研究贯穿在一起,构思巧妙。最后一问:“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更是与材料首尾呼应,金珠串线,堪称“点睛之笔”。
3.体现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如第4题唐朝“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的原因”,第10题“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第24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再如第11题中苏、中俄关系,第14题的全球统一,第20题美欧关系的变化,以及第22题中日关系的演变,等等,体现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
二、注重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全卷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比重占50%。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专题综合题为主,显示了考查形式与新教材体系贴近的趋向。
综观这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上是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相关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了从历史结论向历史的认知过程转变,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鉴别考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潜能,把真正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生凸显出来。这再次告诉一线教师,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与能力培养。
三、新高考要求下的反思
新高考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巨大影响,总结分析这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对于我们反思未来的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1.努力钻研教材、教学要求和高考考纲,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每次上课前,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效率,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学生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保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面对新课程新高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动口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指导学生要学会根据老师的讲述和自己对教材的阅读,从历史史实中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学会根据新课标精神来理解历史内涵,用历史的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现在高考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加大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比重,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比较好的教辅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新材料、新场景题目要适应,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完成观念的三大转变。
面对新课标、新高考、新材料,教师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三大转变。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充分利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从侧重历史结论的传授向对通过材料和问题进行过程的探究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每次我布置好作业后,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太多,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会再次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5.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教学素质。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通过备课活动,我学习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下一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地听取其他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对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