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性利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时,课一开始,我邀请男女同学组队来一场摸球比赛,每队均有5名队员,在密闭的箱子中每人各摸球一次,箱子中有两种颜色的球,摸到红球代表女同学赢一次,摸到蓝球代表男同学赢一次,当然事先我已在箱子中放入数量相差较大的红蓝两色球。比赛开始时,我用目光环视了一下,发现全体“拉拉队员”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队员身上,嘴里叨念着。比赛结束时,女同学以较大的比分赢得了比赛,此时男同学却说:“老师太偏心了,这次比赛不公平。”而我故作疑问:“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而且把单调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学生在游戏中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让学生亲历亲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40分钟的课,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安分守己”真的很难。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何不利用此天性,让他们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知识,有效建构知识。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对于分数的起源,我采用好朋友间的分饼活动,由4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完整的饼,并能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到1块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结果无法用整数表示时,用分数表示为二分之一。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我紧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平面图形,动手折一个自己喜欢的二分之一,并将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展示。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学生要表示出二分之一,难度系数降低了一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挑战四分之一,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个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与此同时,组织好语言,描述是怎样得到这个四分之一的。这样的“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形成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口、手、眼、脑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得透、记得牢,还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课堂上,教师积极地强化学生正确的反应,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后,教师立即给予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是这样吗?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后进生,只要他们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不正确,教师也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己有神奇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的融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