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兴趣为语文教学开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滢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通常学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就要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1]。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中职学生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动机、目的不明确,也不需要面临高考的压力,使得学习比较被动,兴趣不浓。加上不少中职学生初中时已经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有厌学情绪。语文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语文课真正受学生欢迎,语文教师除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语文课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达尔文小时候学习不好,但他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自传中说:“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因此,改变当前中职学生对语文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来激发兴趣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设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语文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只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就很难能产生学习兴趣。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三、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起到“在玩中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乐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2]。
  所以,新生进校第一堂课,我就举了许多例子。从小故事入手,讲了毕淑敏在参观国外工科学校时,国外对语文能力的重视;普希金去世时,沙皇当局和刊物高级编辑对于“文学不朽”的不同认识让学生有了听课的兴趣,而不是滔滔不绝讲语文的重要。随后我又请学生猜字谜,譬如“朱阁枕黄粱”是《红楼梦》,“金陵地方志”是《石头记》。有了故事和字谜的领路,学生在第一堂课就有了对语文的好感,我就趁热打铁地讲解新课。
  在教《明湖居听书》的时候,我让同学尝试做小记者,假设自己到了明湖居说书现场,全程听了说书,写一篇宣传明星演出的消息报道,画说书的宣传海报,为白妞说书造势,既提高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上《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将林黛玉和王熙凤做比较,借助时下流行的PK方法,让同学们讨论林黛玉和王熙凤在出身背景、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性格、才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分析重要文段后,用小组竞赛积分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神奇的极光》时,我给同学讲述极光的有关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胡同文化》时,我让同学联系家乡江阴的文化,通过小故事了解江阴百姓的心理,更深层次理解本地文化。
  在教学《项链》时,我拟定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甲方: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向往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作者塑造她,是为了讽刺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乙方:玛蒂尔德是一个敢于实实在在面对生活的人。在评判时我不轻易下结论,只介绍文学创作过程中“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原则性问题的思考。通过论辩,学生初步体验了文学赏析的一些感受,既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教学,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语文教材中引人入胜的景色随处可见。华山、天山、石钟山、褒禅山,山山峻秀;极光、海洋、火烧云,风景奇幻。徐霞客艰苦攀援,领略“奇峰错列,众壑纵横”之胜景;李健吾登山遇雨,抒写了“有雨趣而无淋溜之苦”的感慨。语文教材中名人逸事数不胜数。醉翁千年不醒;黄鹤展翅万古雄姿;曹雪芹椽笔描抹封建社会大观;巴尔孔克写尽了人间喜剧……文学殿堂富丽堂皇,文学长廊金壁生辉,人们只要窥视一下便会流连忘返。若能引导学生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去漫游文学的长廊,在其中感受快乐,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出发,注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提高读、写、会话等能力,从而达到上活语文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3版).
  [2]杨再隋.语文课程的新视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