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精神培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琦
摘要: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高职学院校园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具备的独特的校园精神,结合高职学院的办学特点,分析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精神的意义及其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核心;校园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C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06-02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高职学院校园精神的培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除了与办学资金、教学科研条件、师资队伍等有形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外,还离不开校园精神这一无形的因素。培育高职校园精神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以统帅所有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的确立,使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品牌得以提升,并长久保持。
一、高职院校应具备的独特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高校校园精神的共性有道德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等。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是表征高职学院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是支持学院具体教育行为的原则和理念,应具备以下独特的校园精神。
(一)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指的是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对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条件下的职业态度及其职业操守。在科学技术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就业求职的前提,也是学校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育人基地的职业院校,不仅要把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针对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转换、科技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教育学生树立和提高具有“统帅”和“灵魂”作用的职业精神。
(二)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一个过程,即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手中是否拥有资源。创业精神包括发现机会和调度资源去开发这些机会。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 学校应该开展深入的创业教育, 塑造全体师生的创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营造良好的创业精神氛围, 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区域精神
校园精神在其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性高校与区域社会有着天然联系。高校应自觉建立健全校园精神信息导向机制, 自觉主动地对地域精神信息进行引导、辨析、筛选、扬弃、消化、吸收。对于其中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催人奋进、有利于增长学生才干和智慧的区域精神, 应积极主动引进校园。同时, 学校是文化的标志, 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职院校理所当然成为本区域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积淀、传承、发展创新的基地, 应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区域精神, 使之成为校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精神的意义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没有了它,学校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动力和灵气。校园精神一经形成, 就成了无声命令、无形法规、激励上进的动力和规范主体行为的标尺, 成为师生的一种心理定势, 对每个校园主体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精神,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对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是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学生拜师求学的直接指向就是职业岗位,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都是以培养高职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工艺等为本位的,其中,又以职业精神为重中之重。
(二)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是促进高职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锻造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构建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多个方面:一是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二是职业荣誉与职业态度;三是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四是职业责任与职业纪律;五是职业绩效与职业评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育职业精神,在促进高职生素质全面提升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三)培育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对接平台,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也好,工学结合也罢,关键在于精神的融通、文化的交汇、理念的投合。因此,要努力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使他们尽可能多的了解职业需求,加速职业认知,激发职业情感,养成职业意志,践履职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也才能消弭高职生作
为“准职业者”的心理障碍与情感距离。
三、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精神的培育途径
校园精神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核,是广大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自觉形成的意志和信念,是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是实现高职学院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在新的形势下,高职学院应当如何以职业精神为核心培育校园精神? 笔者认为必须根据校园精神建设的一般要求,结合高职学院的办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构建特色物质文化,创新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塑造校园精神
1.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环境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特色。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好校园绿化和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对校徽、校服、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的标识都要力求美观有品味、有特色。其次,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体现高职校园文化职业性特点,强化专业特色。如:数控模具、财经贸易、计算机等专业都可以在校园内显眼的地方设计几个相应模型或雕塑,系部宣传橱窗展示学生设计和制作的作品,广场、楼房都可以用人名或企业名来命名等。教学环境的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2.建立高职特色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高职院校不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学楼、办公楼,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必须摆在首要的位置,应尽可能将教学楼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做到教、学、做合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职业学院的学生处在人生和事业的转折阶段,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营造学习氛围,不遗余力地培养职业精神。要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校内外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职业精神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探讨、思考问题,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和荣誉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职业精神素质。例如:组织职业精神讲座和演讲活动,聘请客座教授或专家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应职业精神进行诠释,根据专业特点,以班级或者以系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演讨会、辩论会或演讲比赛等;开展专业技能比赛和观摩活动。利用学生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等机会与企业第一线密切接触,让学生们亲自感受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组织实习生、毕业生现身说法,肯谈、交流,这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再设计活动。通过组织入学新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计划从事的职业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就融入了职业精神教育。
(二)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创新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态的总和。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性、行业性和技能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因此,针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习优秀企业文化精神,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创新职业学院校园精神,使高职院校校园精神符合职业特征。
(三)构建体现职业特色制度文化,强化高职校园精神
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包括与高职院校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它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也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校园精神内化为具体的校园行为文化。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2.实现校企对接教育制
对接教育制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实现从学校到企业有效对接,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等待”。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选择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所谓“对接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聘者的职业能力要强,上岗要快。我们知道,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科型、研究型人才为己任,而是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与企业对接教育,并逐步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一种校园文化。对接教育有望解决“两证”分离、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僵化、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办学效益不好等问题。
(四)提炼特色校训、校风,辐射校园精神
校风即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当师生在校风熏陶下自觉遵循与弘扬校训精神时,最终便演绎为校园精神。也就是说,校风、校训如同一个“场”,辐射着校园精神。高职院校要依据历史传统、职业教育特色、人才观和教育理论,提炼具有特色的校训、校风。
参考文献
[1]于淑霞、李洪亮.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J].职业与教育,2008,(7).
[2]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 J ].教育与职业, 2006, (3).
[4]段作章.大学校园精神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