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承先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训练方式。
  关键词:朗读;训练;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3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用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不就是“读”的道理?但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朗读训练存在的不足
  第一,朗读训练没有明确目标。笔者听过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青年教师赛课。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己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为读而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南郭先生吹竽、摇头晃脑,这样的朗读训练事倍功半,目标不明确。
  第二,朗读训练时间太短、训练单一。小学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朗读训练如雁掠过,却又“雁过无痕”。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啪啪――”叫停,草草收兵,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对策
  第一,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朗读不是乱读。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明确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并合理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后要留给学生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判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第二,拓展朗读训练面。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度创设情趣。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站着读、坐着读、走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等。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训练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训练要因人而读。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是消灭学生之间差异,而是拓展训练面,达到缩短差异的目的。
  第三,把握好朗读训练时间这个度。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的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读的样子,草草收兵,教师的课案要精心设计,让繁冗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第四,选择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方法。朗读训练方法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作用,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的留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却是“滥竽充数”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第五,朗读训练要有层次、要合理安排。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忌: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调自然。较高要求――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练习,教师要让学生自由的练习,充分的交流讨论,反复的比较和揣摩,不断的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当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如表演读,感情朗读、美读、品读、诵读等,就能取得成效。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训练方式。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语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熟读成诵。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只有书声郎朗,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学生观,真正坚持以读为本,就能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