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素质化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小鹏

  摘要:中学数学课堂素质化教学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互动进行。教师在思想上得到更新,知识上得到充实,再有新的科学信息,就为课堂教学素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也要转变思想,主动去摄取知识。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素质化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1-01
  
  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化教育转化,那么,如何使中学数学课堂素质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适应不了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要变灌为导,改变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独立摄取知识的本领,因为人的一生多数的知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从教师那里得来的仅是一少部分,所以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彻底改变“照本宣科”的习惯,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创造和谐、宽松、友爱、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培养学生敢干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要体现在一专多能,仅有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是不够的,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各学科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关联的,教师应广泛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要采取合作备课的形式,广泛吸收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板书的能力等各方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语速的快慢相宜,而且语音要抑扬顿挫,还要善于应用语言来调控课堂的学习气氛和纪律情况。
  再次,教师要及时掌握现代的科学信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数学的教学改革要体现在三个性:1.开放性,这既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数学的重要特征,更是我们与国际数学教学接轨的需要,近几年来,为了推动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都增加了不少开放性的数学试题,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应用性,2008年连云港市数学中考试题第23题,应用方程组和一次函数求解决“爱心”帐篷的赶制和运输问题,注重了应用性,避免了有些人认为学好数学,只要识数,会算账就行的错误导向。因此,我们应审视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应用意识”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解决数学脱离实际的方式。3.综合性,数学和其他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在数学教学中,应避免单纯的数学问题,应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思想上得到更新,知识上得到充实,再有新的科学信息,就为课堂教学素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实施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备课:备课的关键是要深刻领会课程理念,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挖掘课标要求的内涵,并拓展外延,还要分析把握好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等,在此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本,弄懂概念、公式、定理的真正含义,要字斟句嚼,细致推敲,从书中弄懂知识之间作者设计的意图。如七年级上册P46例1
  例1:计算:(1)26(2)73(3)(-3)4 (4)(-4)3
  在讲解此题时,可以提出3个问题:
  1.(1)、(2)底数分别是正数还是负数,指数分别是奇数还是偶数?
  2.(3)、(4)底数分别是正数还是负数,指数分别是奇数还是偶数?
  3.它们的结果各是正数还是负数?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出现例1所列举的四个小题,因为通过例题可以总结以下几句话:
  1.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也可让读者明白上述结论得到是水到渠成的。
  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还要集体,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统一教案。
  b.上课。备课是前提,而上课是关键。为了适应素质教育,一改传统的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或边讲边学,一上课,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提纲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看书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点播,这样就变完全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处方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讲解时根据预习提纲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不要讲,存在问题要精讲,也就是说,学生会的不要讲,要讲就讲学生不会的,这样突出了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了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知识掌握情况,要当堂测试,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出一张简单试卷,由学生当堂做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加以解决。
  二、学生方面
  首先也要学生转变思想,因为以往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式,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现在,突然改变教法,让学生主动去摄取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个适应性。
  其次,让学生课前预习,预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预习活动的直接因素,是激励学生进行预习活动的动力。一开始,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这时教师的工作重点就应放在具体指导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后,预习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在他们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教师就要逐步放手,进入重点提示阶段,这就是说,教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预习的思考提纲,让学生自己认真阅读课本,看懂例题,了解思路后,对于一些内容较浅显的教材也可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思考题进行预习。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率先“闯入”知识的新领域,在预习前只提出课题和内容要求,不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看书,归纳整理出纲要,找出规律并试做书后练习,教师通过练习反馈,掌握预习情况,合理进行教学。的确,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养成的,要常抓不懈。
  以上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粗浅叙述,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