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建鸿
摘要: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思维等千差万别,因此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这样学优生会更优,学困生会进步。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布置作业练习要注重根据不同学生而定,学习评价要注重因人而异。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50-01
做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要想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有显著进步,教师确实要有好的方法措施。尤其是数学这样推理缜密、知识环节之间衔接很紧的学科,学生会因为某一两个知识能力的欠缺或掌握不熟练,而表现出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教学中决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曾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工作。”这里的“正确”,笔者认为应该理解为符合儿童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教师要对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性格等。只有充分而正确地掌握学生的这些特点,才能知道应该给学生引导些什么?怎样引导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比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单元小测试、走访家长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制定因材施教的措施。
二、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
学优生的知识基础、领会掌握能力等往往比较好,而学困生却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着各种欠缺。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可以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例如:学优生在上数学课时如己听懂,则可以完成作业,作业完成还可以看教师介绍给他们的有关数学读物或解些思考题。小测试之后,可以让他们批阅自己的试卷,给自己打分,再由教师检查,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放松要求。比如:别人能按要求回答教师的问题,学困生只需重复别人的答案,把问题说明白即可;别人的作业要按时收发,学困生的作业可以延长时间,随时找老师当面批改等。这样,既可以让学优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还可以使学困生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渐进步。
三、布置作业练习要注重根据不同学生而定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谓的“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习题,激励其不断探索、研究,或者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更应该注意根据他们各自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布置简单易完成的作业,在保护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逐步根据学生对弱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难度。
四、学习评价要注重因人而异
《数学课标》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再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更要注重因人而异。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对学优生,应侧重于通过评价,引导他们具有谦虚、谨慎、尊重同学、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对于学困生,则应侧重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通过教师、同学以及自身的评价,看到进步、感觉到成功。这样的评价,才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发展作用的评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