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标准强素质 关注生活破定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曼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那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就需要我们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创设出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全方位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实现提升素质的目的。下面笔者仅从如何激扬化学思维提高素质和破定势教师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这两方面,谈谈笔者对上述观点的感悟。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破定势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58-01
  
  一、 着眼生活激扬思维,牵线搭桥激发兴趣
  (一)运用化学思维,从化学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揭示化学的本质
  化学思维:就是用化学的情绪去观察物质世界,就是从粒子的角去认识物质世界。
  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矿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来赚钱;地理学家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是来自哪个岩层;生物学家想到的是矿泉水里面有哪种细菌;而化学家想到的是里面有哪些物质,其组成元素是什么,由什么样的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决定了它有什么性质,其性质又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二)重视化学与生活的衔接,激活旧知引发新知
  1.巧借熟悉的生活现象,用化学思维催化兴趣的绽放。有生活就有化学,如,倒开水几乎天天都会从事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化学思维去思考这一生活的细节,你就会发现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一件事,却也有科学知识在指导着,如,你在倒开水时会把瓶塞倒放,这样是为了减少暖瓶中水的污染。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借用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化学思维去重新审度这一事实,从而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与新知识牵线搭桥,使学生顺利的掌握液体药品的取用要点,在实现新旧知识衔接的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2.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借助一些生活内容,剪切一些生产和科技知识与所学内容相衔接,创设认知情境,使化学知识和生活点滴在教师的牵与搭中,整合成块,嫁接成林。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得”。
  如,学习三大化石燃料时,我们剪切了全球性能源危机及能源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等信息与能源的认识相链接,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们积极讨论,交流共享对能源的相关建议,如,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等,在生生交流、师生交往中,让学生全面认识能源的同时,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让化学知识成为认识世界的桥梁,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从生活中认识化学后,还要让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这就是从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素养。
  三、全新理念创新设计,突破教学定势
  (一)做个有心人,巧妙破定势。要破定式,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素材。那么素材哪里来呢?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处处都是化学素材,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素材就在你身边。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突破定式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的研究,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他人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会科学的借用,善于吸取同行们的成功经验,能让我们尽快的实现教学定式的突破。集体备课是交流切磋的重要途径。
  在执教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课题后,有三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
  “老师,上课时你是不是讲错了?”其中的一个学生说。
  “怎么了?”被学生指出错误,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停下手头的工作认真的听他们讲述。
  “你不是说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吗?可是,在今天的实验中,当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到酚酞试液中时,溶液先变红,后来迅速又变成了无色。”一个同学说道。
  “是的,我也看见了”另一个学生马上附和说
  第三个学生站在那里,没有说什么。
  “你也看见了吗?”我问他。
  “没有。他们在争论时我听见了,觉得很有趣,就和他们一起来看看。”
  “那么,你们希望老师为你们做什么?”我问道。
  “我们想老师再演示一遍这个实验,让我们看一看是不是确实有这种现象!”
  “好啊,不过这个实验你们自己动手做,我在一边指导,行不行?”
  “好,好”一听说要做实验,几个同学眼睛里放射出兴奋光芒。于是三位学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清洗好试管,拿出装有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准备取出氢氧化钠。
  “小心,小心!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可千万别沾到手上去了!”一位同学提醒道。
  看来课堂上同学们还是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心里暗自高兴。
  那位同学取出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开始搅拌,动作有模有样。另两位同学双眼紧盯烧杯,全神贯注的观察现象。
  正在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三位同学同时停了下来,先是面面相觑,后又望着我,眼中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老师,没做完,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好吗?”
  “课间只有十分钟,还是做不完。不如你们今天中午提前半个小时来做怎么样?”
  “好的,我们一定来!”他们边说边飞跑着去上课了。
  说实话,这种现象,我在上课时也注意到了它的存在,也知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只不过这种知识过于深奥,不适合初中生深钻。但是,这三位学生竟然也细心的发现这一现象,而且还到我这里追根求源,真是不简单!不过,他们中午会来吗?中午可是他们吃饭和午休的时间!其中的一位同学的家离学校挺远的!或许,他们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过,无论怎样,我的话已经说出去了,我是应该做到的。
  通过这次的“褪色事件”我深刻的体会到,抓住生活中每一件不经意的事,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只有他参入、投入,学生才能真正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理解知识。“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