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开设舞蹈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祯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逐渐深化落实,素质教育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舞蹈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审美情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在高校开设并普及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因为课程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却产生的众多矛盾,教学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所愿,笔者通过在实践教学中,试图解决矛盾,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程;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76-02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舞蹈艺术的特殊性与个体身体条件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教育中,舞蹈似乎只与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有关,中学生主要是以读书为主,艺术修养有音乐、美术足矣。长期以来,除了专业的舞蹈院校和艺术院校,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没有接纳舞蹈这个艺术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使它远离了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系。1然而,2008年我带领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近距离接触到一大批学校舞蹈队的精彩演出,使我充分感受到学生舞蹈素质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也亲身体会到广大学生对舞蹈素质教育的热切需求。一个立意新、层次高的舞蹈,没有一批基本功扎实、训练有素的好学生,即使你的作品再好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学生既是舞蹈教师艺术教育的对象,又是表现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媒介,因此,对舞蹈艺术来说,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表演技能至关重要。但是对于高校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身体素质已经定型。很多对舞蹈艺术一无所知,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极大了困难和问题。
(二)舞蹈艺术的表演技能与个体“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舞蹈艺术的美学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教育方式,舞蹈艺术是用人的肢体动作的舞蹈语汇来表达或再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舞蹈语汇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歌颂和赞扬的。2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自己肢体表现出的舞蹈语汇把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表达出来,这无疑对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因为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教师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通过学生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是否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关键在于一度和二度创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感知的交融是否完美。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受越深,体会越多,其二度创作就越完美。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虽然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已经不可能再有幼儿时期的心理。但是舞蹈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表演艺术,却对个体的心理因素具有特殊的要求,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与矛盾。
(三)舞蹈基础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课中地位特殊性矛盾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10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舞蹈基础课程,由此可见高校舞蹈基础课程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舞蹈的逢勃发展之势和学生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舞蹈的开展面临着多种因素和制约,一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师资匮乏,专业水平较低,很多有别的体育老师兼任。加上大部分舞蹈教师不能得到定期的再培训,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信息闭塞,致使学生所学的舞蹈并不标准。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存在着不合理,民族舞、芭蕾舞难度相对较大,学生需要的多为“自娱舞”(交谊舞、简单民舞),迫切要求能掌握几种能终身受用、将来就业能交际的舞种而非全是舞蹈专业标准化教学,再有高校基本缺乏系统的配套教材和专项理论,三是学校对舞蹈活动的组织和宣传较少,没有舞蹈的练习课时,学生很难充分意识到舞蹈的各项价值。这些因素为舞蹈教育的教学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二、如何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表演技能,需要从舞蹈的韵律教学入手,编出一些舞蹈组合或小型舞蹈,在必要的场合进行演出,依次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民族和民间风格的音乐编排一些情节组合,使学生们从韵律和动律中体会舞蹈语汇的内涵,加强他们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段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开设一些技能即兴表演课,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即兴发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发灵感和创编能力。通过自身体会、自编、表演,学生们既得到了表演技能的锻炼,又使舞蹈基本功得到了巩固。
其次,在舞蹈意识的教育活动中,舞蹈的表演意识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反映关系十分密切,学生的心理素质好、思维反应敏捷,对舞蹈的表演意识就强烈。在舞蹈教学和创编过程中,舞姿的动态与静态反差很大,大学生们在每一个舞蹈动态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反映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人快得多,所以,我们应创编一些学生思维、心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而又适应当代舞蹈发展的作品和课程。如在舞蹈教学中选用一些独具特色、有民族风格、节奏感强的音乐,加以不同的身段韵律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体会动、静的心理反应,体会那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舞蹈动律感觉,从心理上驱使他们明确树立自我形象、自我独立意识的概念,增强他们的舞蹈意识。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与舞蹈中的情、景、人物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启发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现代意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达到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
三、舞蹈基础课堂教学效益
(一)培养自信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方面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音乐的共同作用下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身体。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集体舞蹈的排演,更强调的是集体的协作和交流,并通过长期舞蹈的训练与表演,来大大提高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而且通过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大学生的自信心。舞蹈表演,不仅是对编排的舞蹈的单纯演出,也是劳动成果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学生经过自身努力编排后,演出过程中得到观众的认可并获得掌声时,自信心也会逐渐的建立。
(二)激发审美情趣
在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发的突显出来。人们追求美、欣赏美,用美学来陶冶情操,充实自身。同样,当代大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与欣赏在某种程度上有了一定的飞跃,因此高校在美学培养及教育上逐渐担负起了重任。舞蹈是一种表现人体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各种舞蹈动作、组合,运用完美的肢体语言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可以提高生命质量的艺术形式。
(三)增强个体素质
舞蹈艺术的欣赏可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人的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情操,舞蹈练习在自身体现美的艺术,感受美的文化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健康。因此,舞蹈艺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舞蹈艺术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与体育锻炼截然不同。首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是使接受锻炼者肌体健壮,形成块状肌肉,而舞蹈练习则是使肌肉线条拉长,塑造完美的身体线条;从练习方式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主要是侧重身体机能的训练,而舞蹈则是与音乐相结合,更为强调动作及组合与音乐节奏的结合,体现律动的美,从而大大提高身体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所以大学生们在练习及表演舞蹈的过程中,更加会重视人物形象及气质的表现,这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象气质的提高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增强就业竞争力
如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如果大学生在面试时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拥有一项特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提高了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能更好的与人相处;并且在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磨练了练习者的意志,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培养了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进行面试,一个充满自信、形象气质佳、能吃苦并且有集体意识的人,和一个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相比,当然前者更具竞争力。
(五)加深民族文化的了解
作为继往开来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来了解各民族的民俗、服饰及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热情,普及和发展中国民间舞蹈、发扬民族文化。
四、结论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把大学生的精神、情感、身体很好的融合于一身,使更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了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国斌、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誉及舞蹈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2期
[2]邵吟筠.论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7月第25卷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