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少了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俊炜
摘要:“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有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只有认识趋向与客观对象的时间较长,比较稳定作为一种倾向的, 才能叫做兴趣。
关键词:英语;小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0-01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指对事物运行结果的兴趣。我曾对所教学生作过调查。在问及 “喜欢不喜欢英语课 ”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 “喜欢 ”。当问他们为什么对英语学科有兴趣时,他们的回答是: “能增长知识 ”、“非常有用 ”、“能找到好工作”、“能与外国友人交谈 ”、“是社会的热门 ”、“能够出国 ”、“能与国际接轨 ”等。这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的影响对儿童学习英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上这些调查表明,从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而言,我们英语教师当前面临的任务应该是: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并在教学中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建立其自信心,培养其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可见,初学英语,兴趣很重要。一定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
一、兴趣的培养能够提高师生间的情感
小学生看事物很直接,表达出来的就是喜欢或不喜欢。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那么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相反若学生讨厌某位教师就会不喜欢上他的课,上课捣乱,这些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兴趣的培养能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吸引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愉快地、不厌其烦地探究。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不管是无意注意还是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如果小学生对某一门课特别地感兴趣,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感觉不到压力。当学生处于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时,就可以满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学的知识也就不会扎实。如果教师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制作一些图片、多媒体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做一些小游戏、唱一些歌曲来营造宽松、有趣的氛围,就会马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在玩中学,乐中学,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将知识印在脑海里。
三、兴趣的培养能够激发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兴趣是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趋向于某事物上,同时也会对该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兴趣是推动学习、获得知识的重要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活动产生了兴趣,学习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内容也显得生动、活泼、有趣。小学英语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
如在教授小学英语 “How much”一课时,我在教室前摆放一桌不同的水果,营造一个水果店的气氛,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扮演老板和购物者,这样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大胆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效果很好。
四、兴趣的培养具有对学生学习活动创造性的激发
能够培养学生对以后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特别是对一种语言的学习,英语学习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有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能说自己已经把英语学好了。作为一门课程,小学英语仅仅是所有英语课的一个前奏。经过小学英语的学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英语有个初步了解。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强大而且持久的积极性以及对英语学习的主动钻研精神。
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