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帮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我们所教育的学生要发明创造什么,而是要求教育者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挖掘数学教材本身蕴含的创造因素,为学生创设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环境,使学生从小树立创新的志向,培养创新的能力及创新的个性品质。
  (1)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适时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提问,敢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多创设一些产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想问,善问;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哪怕学生的提问是错误的,也应充分发现其闪光点,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善问的好习惯。
  (2)以学生为主体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我国教育理论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教育的主体哲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实践都是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创造力量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时甚至成为教师的附庸。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教师应做到:首先,坚持每个人都是创造主体的思想。许多科学研究证实,从人的大脑的生理机构来看,人类开发的智慧水平只占大脑潜能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潜能开发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教育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学生潜藏的创造力。在教学中体现为,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给予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机会,给予学生独立探索的空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环节。其次,就是努力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创造力的空间。人虽然有创造力,但要在一定相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挥出来。实践证明,把“学”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创造力,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提高创造性。例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亲自体验用圆锥向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水,3次才能刚好倒满,即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要比教师灌输式教法容易接受得多。并且,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的知识,掌握程度较为深刻。
  (3)求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他们独创精神的培养。如果一味崇拜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整齐划一,一味不允许犯错误,很难想象,我们的学生能够有多少创造灵感?无“创”何谓“新”?教学是一门思维训练性较强的科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力从不同途径、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见解,让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思想或行为上的与众不同而感到不安。如在讲解工程问题时,我留给学生这样一道思考题:一项工程,甲单独做了a天后,乙单独做了a天,已完成这项工程的1/9,两队合做还要几天完成?当大多数同学按解题规律对如何确定甲、乙的工作效率一筹莫展(这道题无法确定甲、乙的工作效率)时,有一位学生却轻易地说出还需要8a天。我先让他给大家说一说解题思路:甲单独做a天,乙单独a天,可以看成甲、乙合做a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9,即a÷1/9-a=8a(天),再分学习小组讨论,“把甲单独做a天,乙单独做a天,看作甲、乙合做a天的解题思路是可行的。”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合做a天完成1/9,其余的8份也就是8×a=8a(天)。可见,这位同学解这道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解题思路并没有局限于“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而滞留在甲、乙的工作效率上。
  (4)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创新能力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发展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养成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多种设想和方案,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如教材中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的计算都运用了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诸如此类的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项综合工程,要从培养意识、能力的品质入手,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逐步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