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创新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佐贵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课堂结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改变过去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根据新理念,围绕新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面对新的挑战,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笔者就从事的基础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正确定位,合理设计课堂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节课相同的教学内容面对的学生却是不同的,他们认知水平有差异。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兼顾不同的学生,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正确定位,合理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以灵活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较能找准切入点。假如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本节教学的下限,则目标的定位应是教学知识点的上限,这就是决定本节教学的任务所在。要以高起点的学生带动低起点的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去感知和体验。切忌目标不实,过高或偏低均会造成“越位”。
设计上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教材为依托整合学习资源。切忌将“用教材”变为“教教材”, “活动课堂”变为“知识课堂”。应使学生在组合和参与上、质疑知识点和探究方法上、解决问题的时间上都有所选择,不刻板地受老师指令的控制,教师要在互动中适时点拨,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
二、还学生权利让学生出招
有人说: “现在走别人指的路,日后不会自己找路走。”《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有经历探究、体验感悟、验证运用、拓展创新的机会。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要做好六个解放:(1) “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2)“解放双手”让学生操作; (3)“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 (4)“解放嘴巴”让学生表达;(5) “解放时间”让学生参与; (6)“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那些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听而不辩论、让学生接受而不思考、让学生照搬照用而不怀疑的“尽信书”现象。这样,学生有了展示的舞台,不同的层面可结合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会了,可以“不听”,自由发展,留有创新发挥的余地。
三、爱的渗透
爱是教育的灵魂。做一名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最起码的前提,要结合学生实际施爱,也就是说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往往怕出错、出丑,怕被老师责备,而有意识地回避参与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指望一次活动一次引领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会等待和宽容,要带着微笑去启发、引导。要相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都有创造之时,把出错和差异作为一种财富和资源去对待、去研究和开发,用爱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增强自信心,开启心灵之窗,点燃理想之火,促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行为。不难想到,换一个角度看学生就是成功,就是个好孩子,就看到了其可爱之处。
四、贴近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影子。要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产生活中去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去体验成功和发现的快乐,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特殊感悟”,由厌学变为乐学。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贴近生活,巧设巧练。要尽力做到:(1)创设生活故事,激发学习动机;(2)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3)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4.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学习活动。要适度地处理好“点与面、源与流、同与异、信与疑”的关系。
总之,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无定制的,但要有方向,需要更多的学习型教师不断在教学中用心挖掘创造性因素,真正以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