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正巧

  目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渗透教学思想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一个商店的情景,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于是就可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使之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从引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两个转化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识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识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学习数学来说,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并调整学生学习的心理,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
  
  三、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全新地参与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