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文学鉴赏课话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武
[摘 要]面对职高语文教学的实际,力图从理念的更新,方法的改变入手,探讨文学鉴赏教学的范式,围绕“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强化注意、审美熏陶”等角度展开论述,列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际,阐述音乐激情、板书引路、美读语言的作用,始终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主体上,注重情感体验和创造潜能的培养,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法探索
The Chinese teaching from a literature appreciated-lesson
ZHOU Wu
Abstract: In the fact of the re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school,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literature normal form to appreciate teaching, trying from the renewal of the idea and the change of methods. This paper will list the teaching reality to enumerate' Lin Daiyu Entering Jia Home, launching describing around 'motivate interest, the whole sentient, intensify attention, exert aesthetic ' and so on. The paper will explain the functions of music passion,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beauty of language. Most of all, the paper looks the students on as the master of self-learning,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training of creating potential,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explor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学课的教学资源,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和职中生素质,应成为职校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语文界教改如沐春风,一浪胜过一浪,许多人在为“加强文学教材的容量与教学”奔走疾呼。可职高的文学鉴赏教材有限,教改力度不大,犹如秋后雨丝,稀稀落落,加之高考的指挥棒压力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原因,语文教师不敢也不能放开手脚,大胆进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由此而造成一种教学现象:即千军万马在课堂上割骨剜肉,将语文课上成了词语分析、划分段落课。怪乎,难乎,几家欢喜几家愁。新《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就《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以资同行商榷。
一、音乐激情、构设联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师教学时的首要任务,音乐激情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就精心设计了音乐激情导入法(当然,在筛选电视剧《红楼梦》的乐曲时,也颇费了一番脑筋)。课文借林黛玉的眼睛展示了《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和主要人物;同时也揭示了这位红粉才女的性情。在课文第一段便留下了按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由此也论证了一个哲学命题――“性格决定命运”。如把这一切进行条分缕析,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味同嚼蜡。我开课时,首先播放“葬花吟”词曲,整个曲子低沉伤感、凄切哀婉,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感伤主义氛围中,心灵一次次地受到撞击而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对于凡是有情感的东西都容易产生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丰富的情感可以使人注意和关心身边的事物,克服麻木性,容易同课文中的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古人又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情也就是引起了兴趣。
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满兴趣是实施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力求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方向。王尚文的《语感论》中认为:“美读就是用心地读,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完全浸淫于言语作品时,‘听读’类的输入型语感图式就可以得到开拓与改造。”
由于音乐的触动和牵引,学生会急切地去品评、探索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或同情、或悲叹、或惋惜、或沮丧,从不同的角度去联想,使学生超越时空的距离,去贴近作品,感受语言文字所创造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这些由学生主动认识到的人物形象,虽说不很完整,但远比教师硬塞给学生在头脑中的概念久远、深刻,并能触类旁通。
二、板书引路、整体感知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描写、抒情,还是议论和说明,其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学生最急于了解的。捕抓这一心理动机,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是文学鉴赏课必须落实的知识迁移点与能力训练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文是客体,鉴赏过程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过程。板书是这一过程的中介和纽带,板书能将各种静止的、无声的语言形象化、系统化、动态化,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各教学要素活动的、逐个的展示给学生。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能启发学生思维,激活学生视觉神经注意力,有烘托人物和概括主题的作用。优美的板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想象,它同时又是在流动的过程中创造的,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作品之境后,受作品之境的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上图的板书结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了三个各具特色的、精彩的会见场面。几个重要人物和主要人物在板书中逐一标示,使学生了然于胸。具体地地讲解情节,更便于学生整体感知,使教学过程流畅完整、学习内容具体生动、学生活动全面充实。只有从整体感知入手,使直觉思维发挥作用,才能给课文形成一个全面而完整的印象,才能使初步认识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下去;否则单凭一些局部的或支离破碎的印象是很难得出正确认识的。叶圣陶先生就特别主张整体感知的作用。
三、美读语言、心性的熏陶
语文教学始终要面对的是母语教学;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言语教学的重要途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遣词造句的优美,运用比喻的新奇贴切,人物形象的生动细腻,谋篇布局的巧妙娴熟等各有千秋。若逐句逐段地分析,势必破坏了课堂活跃的思维、气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语段与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但不能包办代替。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文学鉴赏课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朗读法教学。
读的能力是在读的实践中经过培养、训练而逐渐形成的。由于朗读能通过声音和语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克服职中生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毛病。通过反复琢磨,细心研究,从把握整体到了解细节,既洞悉文章内容,又能认清其写作的特点。教学时,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情感地朗读,能运用贴近人物、文章情感的语音、语感、语速,真实、准确地再现文章的情感,把无声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的情感,使学生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进而与作者零距离接触,与人物融为一体,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知识。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当然,语文教学的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因文而变,不拘泥,避免模式化,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上课前需要摆正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方法才能创新。语文教师的最大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 刘显国.板书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