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秀慧
摘 要: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方案要求课时少、负担轻、效率高。在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质量要求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如果按照过去的教学方法授课,连完成教学任务都很困难,更谈不上高标准、高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科学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为方向寻找突破口,引入先进的、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过去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进度的安排较为宽松,重复性学习多,效率低下。在升学教育指导思想的重压下,大量的考试和训练使师生陷入题海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只顾老师传授知识,不顾学生接受的效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科学精神和多种思维习惯的培养被大大忽视。下面谈谈培养方法。
一、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
首先,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每一部分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须更深层次地分解。
其次,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再次,比较。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都是比较的过程。
最后,抽象和概括。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功能与构造,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因果关系,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共同参与。分析、综合、比较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在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推导实验的结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推理能力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一般分为简单枚举法和因果归纳。简单枚举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个鼠妇喜暗怕光,两个鼠妇喜暗怕光,归纳出鼠妇都喜暗怕光。再比如,花、种子等许多生物学概念均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果;因果归纳可有求同法、求异法和剩余法等多种形式。这些方法在设计生物实验时都有所应用。例如在光合作用实验中就应用了求异法。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它有三种类型,其中以“三段论”应用最为广泛。比如,检验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淀粉就应用了“三段论”的思维形式。大前提是所有遇碘变蓝的物质都是淀粉,小前提是如果遇碘变蓝,光合作用产物之一就是淀粉。演绎和归纳是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同一次科学探索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开发生物实验中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坚持训练,训练得法,把思维方法化成能力,注重实效。
参考文献:
[1]高中理化生研究.河海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