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荣生

  多媒体在当今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可以有机地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1.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优点
  1.1运用多媒体,便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教学重点、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由于认知手段的单一性,学生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但利用多媒体可以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它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比如讲“血液循环”时,因为血管互相交错,学生不易读懂。为帮助学生快速读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图分解为心脏、体循环、肺循环三幅图,分别引导学生读图,最后把三幅图放在同一屏幕上的三个位置,利用动画技术使三幅图移动到一起重叠起来,构成血液循环图,从而使血管互相交错。这样,学生难以读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就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1.2运用多媒体,便于突破知识的抽象化为形象化。
  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放、定格特技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虽然初中生物的大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能够很好地理解,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很抽象的知识,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必须配有一定的动画效果,通过感官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抽象知识。如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关于兴奋在神经中的传导,假如没有多媒体动画,教师只能把兴奋的传导途径在黑板上写一下,学生就要死记这个传导途径,时间一长就忘记了。如把这部分知识配上多媒体动画,把兴奋形象地转化为一个“红点”,学生只要看一下这个“红点”在反射弧中的运动路径,就能通过感官的认识,理解性地记住这部分知识,教师只要引导一下就行了,从而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记住。
  1.3帮助组织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开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如在讲“蒸腾作用”一节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在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设置悬念。教学中先可以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结合起来。
  1.4加强直观,优化教学过程。
  在生物学教学中,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实物、模型和挂图等传统媒体在体现“直观性原则”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目标小,展示时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且缺少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此外,教师口头描述多,造成了教学冗余,减少了引发学生顿悟的教学时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能够更好地贯彻“直观性原则”。
  2.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2.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与效益,展示的知识内容就必须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2.4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可选择多媒体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3.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样的情景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其目的是使学习者群体(包括师生)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如在“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章节教学中,通过对当前热点及世界性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