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美新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升 冯文华 吴岩
摘 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课程,它不但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分支,而且是现在中国人审美人生的一段历程。作为历史,它具有客观严谨的特点;作为审美的历程,它又独具艺术的灵动和人性的飞扬;实,美,新,活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不同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实是基础,美是审美,新是提高,活是方法。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学方法 历史背景 人文精神
一、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发现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的特征的把握能力,以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怎样才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这需要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髓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的审美趣味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个分支。它叙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没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历时的形态上来说,它上承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下联当代文学,在中国整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产生的背景也是比较特殊的;从共时的形态来说,中国现代文学史处于中西文化文学全面交汇冲突的20世纪上半叶,具有强烈的美学冲击力。
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大都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而我们的国家又是一个历史情结相对比较强的国度,我们的历史往往是被遮蔽的历史,所以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认识上存在着有意无意的误解,这就需要老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查阅历史资料,但是历史材料浩如烟海,陈陈相因的历史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维。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对自身的认识和总结还需要我们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艺术家的趣味上,在既有教材的基础上,超出教材,有胆有识,敢于提出新见,讲出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史。
儒家的雅正观念是历史上文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判断,“五四”之后这个传统被切断,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正是“五四”新文学,对于这一段文学史怎样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审视?“五四”新文学具有反传统的青春朝气,它的美是有风韵的流动的,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呐喊的威力和彷徨的无助,又有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的勇气,更有对自我内心的抒情和诗意的表达。“五四”新文学第一次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理念,随后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前仆后继,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从事文学的创作。对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可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其进行审美和赏析。
所以,在注重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的背景下,把文学史的教学和审美相结合,在文学史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的历史史实,了解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作家创作作品的基本状况,在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注重文学的文学性,与学生进行审美人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发现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的特征的把握能力,以及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表达能力。在学会审美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活跃而重要的因素。它既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渠道,又是影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1]中国文学史授课方式,传统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形式或其他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特别是能够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文学史的教学,在讲授基础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以及作家作品的同时,不仅应该有凝重厚实的历史感和深刻新颖的思想,更应该有一种活泼自由的气象。
“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大学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传授教养内容,为使学生掌握教养内容时采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处理这一类问题的办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并引导学生以自我活动去掌握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以教学过程的内部逻辑为依据,并受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3]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提前要做的功课就是大量的阅读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深切感受,文学史的学习就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文学史是建立在具体的作品之上的。没有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就无从谈起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不会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综合”。[4]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在与同学的讨论互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合作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巴金这一章时,巴金确实是一个充满青春热情的作家,但是他本意上并不是一个想做作家的人,他的人格魅力远远大于他的艺术创造力,他的小说创作是不讲究技巧的,他对现代小说的技巧并没有多大的贡献。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他的《家》之后,大家慢慢地也明白了各个作家在文学史上不同的地位。
“大学教学方法是能够‘激发师生思想、情感、潜能、智慧,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是摒弃‘无视受教育者主体性,漠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价值冲突、教育教学与现实世界的有机联系,忽视对受教育者的理性精神培养、自由思考与独立探索精神培育’的教学方法;是构建‘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合理扬弃、正确引导的大学文化’的教学方法;是铸就‘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相融、国内与国际相连、求实与求新互应、爱校与爱国相通的大学精神’的教学方法”。[5]由过去的教师的“一言堂”变为现在师生共同努力的“群英会”,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创设思辨性的情境,扩大课堂的思想容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思维的强度和深度。例如讲解鲁迅这一章时,首先我告诉同学们,鲁迅是被我们误读的一个作家,他是一个伟人但不是一个完人,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在分析鲁迅的情感和道德的冲突时,讲述他对革命文学的热情与他对同时代革命文学家的冷遇等。让大家在以前对他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的再认识。对于八十年代后热起来的沈从文和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上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沈从文有了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而对于张爱玲,有的教材只是给出了一页简短的介绍,有的教材甚至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我在文学史的讲课过程中,专门在课堂上,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介绍给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了解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前沿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等。
求新而能出新,在求实的基础上要敢于和勇于出新;在授课的同时在充分吸收既有的研究成果上出新;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度出新。文学没有固定的答案,尤其是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只要能过自圆其说就是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具体的作家作品让给学生讲解,在分组的基础上,每组讲解一个作家。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每个同学均有上讲台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这样通过分工合作,既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增强了同学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对作家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讲解,他们对人生和人性的见解更加深刻和精辟。在同学们讲完一个作家之后,我再进行总结。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结语
人生实质上就是一场苦旅,但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学生都是带着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命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感知需要靠教师的讲解催化,在立足基本历史知识背景和人文精神审美的基础上,激活思维,点化心灵,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苏]孔德拉秋克著.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7.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214.
[3]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9:199.
[4]徐辉,季诚均.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9.
[5]邓军,李菊英.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2007,(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