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美玲
摘 要: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学习古典诗歌,对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舞学生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对古典诗歌,一般的学生敬而远之,那冗长的诗人简介,坎坷或辉煌的一生,都是诗歌特殊的写作背景,远古的诗歌韵味,难懂的炼词造句,都使学生望而却步,制约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如何帮助学生架起一条能穿梭时空的隧道,去更好地沟通古今,欣赏古诗呢?结合自己的读诗感受、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了一些鉴赏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步:朗读、积累古诗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②古诗形式短小,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在初中阶段,坚持“每天一诗”,实在是一种好的学诗方法。对此,无论是学过的文章还是有益的课外读物、古典诗歌,我都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特别对常用的词汇、名言、佳句、诗文名作更应该多下工夫。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会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即使对诗歌含义未能全面理解,也能凭语感略知一二,即达到“不可言传,却能意会”③的程度。这样积淀越多,则文学感受力越强,文学素养越高,对以后的鉴赏也越有好处。对个别后进生而言,读书是比较头疼的,但对于古诗句,即使难以理解其意韵,通过不断地朗读、诵读、强记,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他们也能基本掌握默写。可见多读能加深古诗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迹,达到深记的作用。
第二步:赏析字词、句子的意象。
对诗歌的朗读、积累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是强化记忆,难以把握诗歌的内蕴。要想学生对诗歌作品既能赏析又能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则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技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一步咀嚼、阐释字词,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初中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接触古诗文,并不是从零开始,不懂的只是某些方面。因此,我们无须从头到尾逐词逐句地串讲。古诗歌的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学生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就是体会作者感情并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秋天,感情是思念,加上诗句“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写黄昏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朗读一遍就能明显感受到景物毫无生气;而黄昏时栖息树上的乌鸦,更能引起旅人思念的情愫。“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一种苍凉、萧瑟之感。这两句勾画出一幅萧瑟秋风图。而此时诗人还走在荒凉的古道上,和一匹旅途劳顿的瘦马相依为伴,周遭已是万家灯火,而他可能是又饥又渴,还没有找到地方留宿,远方的家人也可能在等待担忧着,渲染了一种淡淡的羁旅愁思,词语的色彩与秋思的意境正相吻合。在学习上,我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读后通过“诗中描写的藤、树是怎样的?写什么时候的乌鸦在啼叫?读完后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在什么环境下写的这一首诗?从哪一个诗句能体现出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一首简单的古诗一点即破,学生也能根据诗中所描绘的九个景象和诗人的情感朗朗上口,背诵并掌握。
第三步:赏析词句抒发的情感。
诗歌鉴赏的重点就在于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感情,这个也比较难理解,由于诗歌的时间比较久远、地域的局限,学生对历史较陌生,而诗歌语言又较简约,诗人思维也常常中断、跳跃,这让学生比较迷茫。根据这种现象,最基本就是让学生翻找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来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再结合古诗翻译,对诗中意境词语的鉴赏,梳理诗中的线索,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意会诗人的情感。例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特点是表现在最后一句的“言有尽而意无尽”④,诗的一二句写了清明节本该一家人团聚,可行人却在孤身赶路,偏又遇上细雨湿衣,心境就更凄迷纷乱了。行人心里可能会想:找个小店歇脚避雨,还可借酒御寒。于是他问路了,但诗到“儿童遥指”就戛然而止,剩下的问讯而喜、加快赶路、借酒御寒等内容诗人一概不说,付与读者想象,给了读者远比文字广阔的天地。所以诗中诗人的情感在这孤独的赶路中又得到一丝安慰,终于能找到落脚的地方,情感也得到了寄托。又如:孟浩然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这首诗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结合诗人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诗后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但实际上是写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第四步:掌握解题的技巧。
第一点是把握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立场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对思想情感的赏析,一要品味诗句,吃透句义;二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并注意对其一贯的写作题材的考究;再整合信息,写出作者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抒情类诗的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人设身代言,引用古典诗中的人物,然后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以古人物的情感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自身。总体看古诗歌,后一类居多。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的“王孙”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点是明白选择题选项中常见的干扰设置,在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在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在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等。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摇 ?摇。(答案:B)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第三点是赏析诗歌所写之景。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明确诗中所写的具体景象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概括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地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的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诗书教化大概从春秋孔子以来就是一个优美的传统,形成诗教的文化,培养诗教的人格。而古典诗歌鉴赏实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并且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这就像找到了一把解读诗歌的钥匙,从而打开古诗鉴赏的大门,领略古诗的无限风光。
注释:
①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现。”
②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③《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④[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