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师如何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

  摘 要: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师的传统作用必须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将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开拓者。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角色转变前后的教学效果对比,说明音乐教师只有完成角色转变,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音乐教师 角色定位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教学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化、差异化、和谐化的教育理念,教师作为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及观察者能否适应这些转变,关键要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当然,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师也不例外,为适应这些转变,创造更有生命力的音乐课堂,其角色也被要求重新定位。
  一、充当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音乐教师由“设计型”向“引导型”转变。
  在日常的音乐公开课课堂上,最常见的一幕就是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踊跃发言,说弹唱跳、游戏、律动、表演等都无一欠缺,整堂课气氛热烈,有条不紊。表面上看老师引导学生,教学似乎很成功,但事后了解到,这些课是老师课前设计好“情节”,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务必按照“情节”的安排一步一步做,甚至还在课前按照“情节”要求进行过数次排练,结果唱歌一起唱,舞蹈跳得一模一样,连拍掌也像受过训练一样整整齐齐,可见我们所看到的教学成果完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由学生表演而成的,不是真正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的,说白了就是“做课”。实际上这种音乐教学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真正起到的是“设计者”的作用,音乐教师全部一手包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那又与旧课程有多大区别呢?
  引导具有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特点。音乐教师是学生走入音乐课堂的桥梁、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在学生学习音乐时,音乐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点拨、启发,才能真正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在介绍朝鲜族音乐《阿里郎》时,我就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朝鲜族音乐接触少,对朝鲜族乐曲兴趣也不大。我想到曾热播的《大长今》《医道》等电视连续剧,里面有很多朝鲜族乐曲、服装、生活习惯介绍,就以学生喜爱的《大长今》连续剧故事作为导入,用里面的乐曲启发学生,结果学生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收集资料,加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主动探讨朝鲜族服装、朝鲜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欣赏朝鲜族音乐。学生对音乐《阿里郎》的乐曲特点和所表达的内容都有较深的理解。
  可见,教师由课堂的“设计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我预习、自我探讨、自我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创造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音乐教师由“送水人”向“挖泉人”转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对于已经进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内容更为重要,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而现实音乐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传授”轻“发现”,简单灌输音乐知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音乐变为主动探索音乐。例如,在学习《念故乡》这一课后,有几位同学想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音乐流派,希望在老师这里寻求答案,当时我并没有简单地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了相关的音乐网站,鼓励他们回去从作曲家的音乐特点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宣布下一节课我们开一个“小鬼当家”的辩论会。在辩论会上同学们针对德沃夏克的作曲特点,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激烈辩论后得出结论:德奥夏克既不属于古典乐派,又不属于浪漫乐派,更不属于现代乐派,而是民族乐派的典型代表。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对《念故乡》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作曲家的作曲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且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世界的意识,把学生当做“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音乐老师就是“引导发掘音乐泉水的人,使音乐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为具有不同音乐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三、音乐教师由“管束型”向“民主型”转变,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由于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的课堂教学采用特殊方式――体验,学生都处在青少年时期,天性活泼、好奇、爱玩,音乐课堂上经常有歌唱、律动、表演、欣赏等体验,而这些也是一个人抒发感情、张扬个性的表现。音乐课上容易出现因学生独特个性表现而扰乱课堂秩序、甚至课堂“闹哄哄”的局面。这时候老师如果采取“凶狠”的态度强制性地把学生的“天性”压制下去,无疑就与教学规律背道而驰,同时更使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关系日趋下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怎么能够提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呢?更不用说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学习,一起提高了。
  热爱学生的音乐教师不管在音乐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应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俯下身子看学生,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更重要的是要以“爱”来尊重学生的音乐思维,以“爱”来营造民主参与和谐的学习气氛,以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
  另外,发展教师个人教学优势,实行“微笑”教学法,课堂上以个人知识和讲课魅力吸引学生,生活中以个人言行风度影响学生,一个和蔼可亲、有学术才能的音乐教师必然是学生喜欢的对象;反之,一个整天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老学究式的音乐教师必然是学生敬而远之的。有调查显示:在乎教师的学识的学生占71%,在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的学生占83%,两者相比学生更在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话对此最有说服力:“我喜欢这个老师,喜欢听他讲课。”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同事,在学校读书期间,都有因为某一门课的老师对学生态度差的原因而不愿意学习这门课,造成此门课成绩较差的经历,相信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过。可见,教师的仪表风度是一种“无形”的教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仪表、风度、气质和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艺术,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只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做好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音乐兴趣的挖掘者、学习和生活中的朋友,就能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寓教于学,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音乐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9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