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海滨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广泛实践,把阅读课堂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场”,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共识。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潜心会文的心语交流,阅读者披文入境、入情,缘文释道、悟理,从而完成一次解读文本的心路历程。
  一
  在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的对话都是有效果的吗?当然不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对话存在着很多低效,影响了学习进度。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教学现象。
  (一)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之间距离过大。
  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早》一课要求学生把三味书屋的位置说清楚,我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来安排,特意采用幻灯投影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目的是学生离开书本只看图也能把三味书屋的位置讲清楚。学生把描写三味书屋的那段课文默读了一遍,看着投影出示的三味书屋的图画,把课文内容和图画进行对照。尽管做了很多的准备,结果却令我很失望,大多数学生方向感很差,方向说得很乱,图中鲁迅的书桌位置是在东北角,让学生从图上指出,他们却找不到。其实书上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我只好先把图上的东西南北标出来,再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最后对照图文讲述,效果才好些,不过还是有部分学生只是在听了别人的讲述之后才明白。学生对看图的最基本的方向位置不明确,造成课堂上对话的低效。
  (二)课堂上对缺乏价值的问题争论。
  《白鹭》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学生读到这里产生了争论。有一个学生问道:“白鹭真的会唱歌吗?”接着又有了新的问题:“白鹭会不会叫啊?白鹭是不是叫得难听啊?……”这样的一串问题把学生学习的思路引到了岔道上去了。我看形势不对,马上让学生回到课文上来,至于白鹭鸣叫声音的动听与否,暂时不再讨论追究。我让学生抓住后文中“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这一反问句来体会。学生终于明白了,不管白鹭会不会唱歌,作者都是喜欢白鹭的,因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刚才那个引起争论的话题学生也明白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三)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不足。
  《海伦・凯勒》一课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句子,说一说自己对此的理解,并能够有感情地把这些句子朗读出来。学生对这位伟大而坚强的女性已经有所了解,因为在课外阅读课本中已经读过有关的文章,知道在老师沙利文耐心的教育下,小海伦感受这个世界并刻苦地学习了盲文。课文讲述了海伦克服自身的残疾而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的经过,课文中有许多感人之处,要好好地体会。在讲读课文时学生从中找到描写海伦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句子,并进行了体会。例如:“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地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致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为了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好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虽然学生找出这两个句子很容易,但是要抓住句子深刻体会,学生就觉得很困难了,尤其是语言的表述很平淡,过于简单,没有体会出海伦的奋斗精神有多么的可贵,在朗读中也不能表现出这种精神。甚至有学生说,海伦之所以可以有这么大的成绩,跟她是个盲哑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样的人对世界没有感受,才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这是很出乎我意料的回答,看来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领悟还没有深入。
  二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有些是我们对对话理论的领悟有失偏颇,有些是我们对对话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教学力”研究不足,对于对话理念的解读还流于形式,没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以上几种课堂上的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是低效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取得对话的高效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的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在《早》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实际上学生的水平远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高。对于方向他们也不清楚,有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也弄不明白。在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三味书屋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我是在让学优生带领其他同学学习,在别人的反复讲述中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印象。因此应该扎实地教学,从学生的出发点来指导。教学这一课,要从看图的基本方向开始,让他们先明白图画上的东西南北,然后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书屋陈设的词句找出来,和图上的东西南北一一对照分清楚,最后进入课文的学习。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提高语文阅读课中对话的效率是有益的。
  (二)引导学生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对话。
  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爱动脑筋,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但是问题提出要和课文的学习有关系,要有价值,有利于这节课的学习才行。如果对学习课文没有帮助,反而将学习的重点引入歧途,那就是适得其反了,是不值得提倡的。《白鹭》这节课上学生的提问就属于这一类型,但是不能仅仅批评学生的问题没有价值,否则会挫伤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而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上,最后让学生弄明白所提出的问题的作用,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所帮助的。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文本解读。
  学生领会课文的能力并不弱,对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的感受能力也不低。在《海伦・凯勒》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不能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去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说明课堂上学习的效果不高。仅仅找到文中的词句还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要求学生体会到对主人公精神的体会和赞美。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上,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关注一下身边的残疾人,了解他们连日常生活都有问题,何况像海伦那样残疾程度那么高,那么她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是多么大。这样也许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一些,对课文的词语句子的体会也会更加容易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类型课文的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现在已植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但我清楚地感受到,在平时的对话型阅读课堂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层次浮浅;对话的频率虽高,但对话面狭小;对话的数量虽多,但对话质量不高……这些现象仍旧存在,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探索并改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