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一萍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走进当今的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随处可见。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或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而且不会合作;经常会出现“搭车现象”,即个别同学积极参与,其他同学袖手旁观;老师指导抓不住重点,师生间不能有效地互动;课堂讨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渐渐地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形式上是合作,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让合作学习焕发出生命力?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合作在需要中“生根萌芽”
  目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一大原因是学生还在被动之中――老师要我合作学习,我就与他人合作。只有把“合作”转化为“需要”时,“合作学习”才真正生长。
  1.培养意识,让合作成为主体的需要。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独生子女居多的教育群体,我们也时常片面地提出要让孩子有竞争的意识,以至于大部分独生子女严重缺乏团队精神,所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有一篇文章记叙了英国的课堂上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两分钟之内用领到手中的七块“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游戏的规则是不允许互相讲话,而每个同学领到的“七巧板”是绝对不可能拼成一个正方形的。在有的同学束手无策时,另一些同学则注意到小组中其他人手上的“七巧板”可以拿来利用,而自己的“七巧板”可能别人也正需要,于是相互之间传了起来,整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这个游戏正是提醒大家要互相帮注,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这个课例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示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需要,它才能顺利开展。
  2.把握时机,让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做一般性了解;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它可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层次性。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情境,它们不能立即解决,但它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2)探究性。这个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在收集资料、整合信息、交流讨论时有合作的需要。(3)现实性。这个问题就在他们身边,每个人可以从自己周围的生活出发,从自身体验出发,合作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4)多面性。这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来看待、来解决,或许还有争议,可以化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5)开放性。它可以为学生的合作提供广阔的收集信息、交流信息的空间,让合作更有意义。
  例如,在参观农业特种园艺场、蔬菜研究所后,学生对植物“克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时机,以此为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科学种植。在合作中,有的同学去图书馆上网收集有关资料,有的同学采访了农技员,家离那儿较近的同学多次去进行了观察,写下了观察日记。交流时,将多方面、多角度收集的信息汇集起来,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科学种植。
  二、让合作在指导中“枝繁叶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共同的参与者”,又是平等的“首席”,应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一次次合作体验中,养成主动质疑、认真思考与倾听、合理接受与分享等习惯,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1.合作前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学生难以受益。在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我在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把全文分成三个片段,以组成导演团研读剧本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开始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导演团确定选择研读哪个片段。(2)各个小导演各自先研读课本,找出剧本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想想该怎么演,为什么。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内容。(3)导演团交流各自意见,达成小组意见。(4)导演团派代表“执导”,并交代了合作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也顺利、有序了。
  2.指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讨论形式。
  在小组合作时,常常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同学常常会抢先说出自己的意见,而其他同学则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又会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为了使每一个同学得到发展而又不至于对单一的形式厌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讨论形式。(1)由面到点。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再分别说出,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2)由点到面。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选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际交流时,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3)面对面。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统一材料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互相提问,可小组内提问,也可组间提问。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更认真,他们的问题五彩纷呈,有时意犹未尽,延伸到课外,大大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讨论的兴趣。
  3.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去,倾听并观察各组的行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教师要及时表扬;发现小组内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时,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分工,尽快进入有效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发现,及时将学生引回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发现学生讨论到了重点问题时,可提醒全班同学思考、讨论,让各小组去关注该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得以解决时,也要就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总结。
  三、让合作在评价中“开花结果”
  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进行反馈和总结。学生在分享合作的芳香、品尝合作的甜蜜的同时,对自己的合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使合作价值得到升华。
  1.展示与分享。
  首先,教师应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组外成员可以发问。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品味、分享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如时间不允许,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发言,但也要利用其他机会让其他小组展示成果,让大家分享“合作大餐”,以培养他们合作的积极性。我在教学“给家乡环保提建议”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以自然村组成合作小组,从自己身边入手,对所在村的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查、汇总后,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小组认为青龙正在开发,绿色田地逐渐减少,不利于环保。有的小组则认为开发能发展经济,并且用造污水处理厂这一事例说明政府已认识到环保。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致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环保更要重视。我趁热打铁,建议他们各组写出倡议书进行宣传,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感觉自己能做一些“正事”了。
  2.评价与反思。
  在小组总结发言时,教师要对各小组展示成果科学性地给予评价,将他们的发言规范、提升,使之科学化、条理化、逻辑化,有利于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模糊性。在评价时,参照合作要求,从不同角度肯定各小组的合作,并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合作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畅谈合作感受,为顺利进入下一次合作打下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