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类课程建设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嫚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中音乐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分析其需加强改进的地方即所存在的缺点,提出优化课程设置的新课程内容的设想,希望能与学者们共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艺术课程建设 音乐教育
  
  随着高考扩招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已呈现出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看不尽新学校鳞次栉比建立的热闹场景,另一方面是老学校争先恐后培育各种新专业的忙碌身影。新学校新学科的建立或许显示了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种积极状态,但是从学校健康发展方面考虑,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审视这走过的路呢?静心思考,那羁绊着我们行进的乱石是什么呢?经过对来时之路的认真审视,相信未来的路会更平坦,高等职业院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一种人尽其能的使命感。对高职院校中音乐类课程的设置,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素质教育是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的,教育部就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音乐课程,这直接加强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视[1]。那么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就应承担起优化艺术类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把音乐方面的知识看成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使学生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我结合一年多的教学体会,提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现行状态的一些看法,期望从中筛选出一些优化艺术类课程的建议,与大家共议。
  由以上教育部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是有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的,在此氛围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也已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从师资状况、教材设置到教育质量、教研成果,再到艺术实践等各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表现。比如各高校研究生队伍的扩大给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大量优秀教师力量的储备,使教师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使得教研成果层出,教学硕果累结。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课程设置方面显得有些单一化。
  首先,片面追求音乐教育技能化。也可以理解为音乐素质教育有向音乐技术教育方向发展的趋势。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上,据我了解,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设置了音乐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是以培养音乐技能为目的的。比如某高等职业学校音乐系总共开设八门课程,其中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就占了一半的上课时间,其他的多为技能课服务的声乐作品鉴赏课等,而基本的音乐理论学科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比如中、西音乐史中、西音乐欣赏是合成一门课上的,基本乐理和试唱甚至是作为声乐或钢琴的附加课(在一节课快上完时)而进行的。
  其次,音乐类课程覆盖面的局限化。许多学校实行了学年制和学分制结合的教学制度,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还没有制定公共艺术类选修课供各个院系的学生们自由选读的制度。这可谓是职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做得很失败的一点。通过公共选修课,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习经历,全面提高整体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享。特别是音乐类课程,既容易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什么一个可以得到双赢的计划却没有充分地实施呢?恐怕与音乐类课程的不够多样、不够全面有关,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不再赘述[2]。
  再次,音乐类课堂内容的“老龄化”。讲课形式长时间不进行改进,技巧课为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理论课为集体听讲的大课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技巧课比如声乐课,从老师的知识层面上讲,熟悉的专业歌曲比较具体,从而讲授艺术类歌曲更新缓慢。理论课比如中西音乐欣赏,教材比较固定,重点内容一向有所规定,如果没有勇于创新的信念,那么学生欣赏到的音乐只会是传统经典的中西名曲,能接触到新的音乐元素的机会将非常少。课堂上如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新鲜音乐形式的好奇心,那么,在没有正常课堂健康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欣赏趣味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基于以上体会,我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优化将会大有裨益。一是在音乐系内部多开设与音乐技能有关的理论基础课,比如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分析和配器,比如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等,让学生对中西方音乐的大致状况都有一定的理解。这些应是音乐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对音乐的这些类似的课程及内容不了解,音乐生的知识结构就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对于艺术系内部的大学生来说,文化课的学习也是有必要的[3],这是提高艺术生的听课效率、记忆效率,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优秀的图书资源等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二是广开音乐类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充分利用好新一批高素质教师的资源优势,在整个学校形成积极选修音乐系课程的良好氛围,这样发展下去,相信在课堂上老师的良好引导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将会得到大大提高。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学习,广开这些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可以是偏向专业一些的中西音乐史、作曲法方面的课程,也可以是大众化的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世界音乐赏析和流行音乐欣赏等课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多种音乐元素,为将来的运用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广泛搜集老师对教学过程的一些认识及意见,由学校组织,可以对老师进行一定的教学新内容、新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创新,比如可以开设“文学和音乐,我们一起欣赏”、“动画电影和音乐,我么一起欣赏”这样的新课题,进行学期内的教学实验,相信在培养学生音乐及其他相近学科素质方面,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如此竞争激励的社会,除教给学生一些本领域内基本的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容面对以后的生活呢?这是一个重要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就音乐领域而言,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或许能够培养出天才式的专业演员,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贡献出力量的完整的人。但是老师和学生依然按部就班地走着固有的老路,在音乐学科内,为了使他们能学会唱歌的发声方法,了解演唱时的基本状态;认识乐谱,弹几首钢琴曲,我们整日在琴房里训练着,但是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必须使音乐类课程丰富多样化,使音乐类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覆盖面扩大化,使讲课的内容创新化,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漫步于音乐世界的同时,又能够良好地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这才是高等职业院校音乐类教育课程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晓莉.高校公共艺术课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弘扬“母语”文化的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翁晓宇.关于高校音乐类公共选修课的几点体会.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
  [3]田英.艺术类大学生公共文化课学习策略初探.艺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