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创造高效生物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启文
摘 要: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一旦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者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谈谈体会。
关键词: 生物课堂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生物实验 多媒体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自己上的课,但学生能否主动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恰当与否和技巧的高低。生物学科由于长期以来一直不参加中考,被认为是小学科,家长、学生甚至有些学校都不太重视,这对我们教小学科的老师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使学生的思维回到生物学的课堂上,使学生真正喜欢这门学科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学生一旦对生物学科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就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谈谈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构思好课堂导入,上课时在一两分钟时间内,用极简单的语言或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我在教学《昆虫》一课时,课堂导入如下:首先出示两只差不多大小的活蝗虫:“如果将一只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胸部和腹部露在外面,另一只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浸入水中,头部露在外面,请同学们猜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调动起来,立即议论开了。不少学生联想到人及其他熟悉的动物,就得出“头部浸入水中的蝗虫会死”的结论。再问:“真的是这样吗?”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迫切想知道结果。接着安排两位同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实验,其余同学兴致盎然地观察实验。结果发现:胸、腹部浸入水中的蝗虫死了,而头部浸入水中的蝗虫仍然活着。此时学生的兴趣再次提高,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为什么呢?蝗虫有鼻子、眼睛和耳朵吗?它是怎样呼吸的呢?它的身体组成怎样?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这节课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这样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确定了主要目标,使学生自然、主动地进入探究学习阶段。
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生物是学习生物的启蒙阶段,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1.适时补充课堂实验,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实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饮食与营养》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淀粉的性质和检验方法,我让学生前一天在家里用稀粥汤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字或画上图案,并晾干备用,上课时首先给学生讲一则小故事:方志敏在狱中用稀粥汤在破纸片上写下密信,巧妙地骗过看守,托人送给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看到破纸片,上面什么也没有,但很快便心领神会,他将纸片放入面盆的水中,滴入碘酒,很快便显出蓝色字迹。学生听了觉得很神奇。我让他们将准备好的白纸放入水槽的水中,滴入碘水,立即显出蓝色字迹或图案,学生顿时学习热情高涨。这样,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既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又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学习的信心大增,学习兴趣更浓。
2.设计家庭小实验,将学习兴趣和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知识的重要性,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生物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安排的家庭实验外,有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实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没有光叶绿素就不能形成,我在上课前十天就要求学生,在自家菜地里做两个实验:一是选择一棵长势好的青菜,用双层黑塑料袋将其中两片嫩绿的叶片包扎好,使其不见阳光。二是选择一小撮的韭菜,在上面先盖上稻草,再在草上撒些泥土,使其不见阳光,十天后打开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都变黄了。结合家庭小实验讲解光合作用条件,很好地化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习很轻松,既学到了书本知识,又懂得了农业上生产韭黄、蒜黄的原理,体会到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密切相关,还激发了进行课外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动手机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赏心悦目的电化教学可使生物教学锦上添花。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现教师不易讲清、实验不好做、学生不好理解的一些画面,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常常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材料提供直观的图像,使学生耳、眼、脑并用,在促进各个感官同时受到刺激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能让学生在欢笑声笑语中悟出生物的奥妙与真谛,有效地提高信息强度,使理解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结合起来,形成深刻的感知信息。如在讲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通过幻灯片展示小肠壁的构造,食物由大分子变为小分子的消化过程,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学生观看后一目了然,印象非常深刻。再如,在学习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毛细胞层层向里渗透,最后进入导管,同时也看到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先溶解于水中,随水流被吸收到植物体内,这些通过将微观粒子变成宏观图像的手段,不但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更轻松、更愉快。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学以致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21世纪对现代中学生的要求,是对中学生物教学的要求。当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时,其兴奋与喜悦是无可比拟的,这会使他们兴趣高涨,不知疲惫,进而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如在学习了“根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后,我让学生为实验园地的青菜浇施一次过浓肥料,要求学生解释一次施肥过浓为什么出现烧苗现象,如何采取挽救措施使萎蔫的青菜恢复正常的状态。在学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要求学生解释“作物种的过密过稀为什么不能增产”。这些生活、生产实例,既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感到所学生物学知识都是有用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生物奥秘的热情。
五、抓住关键问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不断地进行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同,必然会在不同的认知层面上产生差异。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问题及时捕捉错误,就可以把学生的认知差异用作激发其求知欲的重要资源。例如,有些住宿生早上晨读时,总是喜欢跑到校园后边的树林中读书,认为那里空气新鲜。有同学问我:早晨树林中的空气真的很新鲜吗?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立即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很热烈,最终形成两派意见:一方肯定,一方否定。双方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决定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时间定在周日早晨,由兴趣小组组长负责召集、分工。紧接着分组讨论活动方案,包括采气地点、采气方法、验证气体的方法。在交流时,收集到许多优秀方案,如采气地点有树林里、麦田旁、菜地里,等等;采气方法有用大注射器、干瘪塑料袋收集,也有用玻璃瓶装满水,到采气地点把水倒掉后盖紧瓶盖;验证气体的方法有用注射器将采集到的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中的,也有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玻璃瓶中看燃烧是否旺盛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在周日进行了探究,后来交流结果时,大家看法一致:清晨植物茂密的地方空气并不新鲜。学完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再问学生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便很容易解释其中的原因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增强了探究兴趣和信心,提高了探究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很多途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渊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等。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灵活运用,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克服在学习中感到枯燥、厌烦的情绪,力争使学生学习达到易、趣、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知识,喜欢上生物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