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素娟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从观察现象和实验中概括出来的,而实验则是这些现象的再现,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加强记忆。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能力的培养和概念的形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演示实验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活动的展开可以是积极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当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提出“为什么”,对解决这个“为什么”具有迫切性和浓厚兴趣的时候,它的思维必然是积极的。比如在“压力和压强”的教学里,学生往往把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概念不清。究其原因,教者只从定义中的方向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去分析和讲解,加之例题和习题中均出现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压力的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制作了简单易行的教具,即在一木板上,固定一弹簧,弹簧中间穿一铁丝,在铁丝上穿一木块,置于弹簧上方,此时弹簧受到木块的压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则弹簧受到压力而缩短,当把装置慢慢倾斜至水平位置,弹簧又逐渐恢复到了原来的长度。从弹簧的形变可看出压力在逐渐减小,而木块的重力始终是不变的。学生见到了现象,于是思维立即开始动起来。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很容易认清压力和重力是两个不同的力。
   二、实验(课后小试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实验现象出发到做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经过严密的推理,它可以对事物中呈现的现象深入分析、全面归纳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并经过实验的检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现举一例说明,在“比一比谁的功率大”的小实验中,利用课外活动,学生搞登楼梯比赛活动,通过这些项实验形式比谁的功率大,在分析实验结论时,有的同学认为先跑上去的功率大,原因是做功的时间短,所以功率大。但是这条思维路线,它忽视了不同体重的同学克服重力做功不同,因此是不严密、不全面的,推出的结论是片面的。通过同学们的争论,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功率的大小决定于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时间。
   三、利用实验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
   学生从小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对事物的不断接触、学习探求来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知识的。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在科学的发展上,同样也有这样的事例,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同样高度同时自由下落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等例子。而这种认识又是根深蒂固的。在今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尤其是对部分习题,同样存在着一些“认死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而教学中,大多采用说理或布置大量同一类作用加以纠正。如在习题中出现因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而引起其他部分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针对学生的错误判断,老师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先做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结果和自己思路不同时,就会以好奇的心理来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勤学多思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及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我们应从教学目的出发,精心设计,使实验富有启发性。总之,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教学质量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就可以发展得更快、更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