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小雷

  摘 要: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何设计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增强互动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教学设计;问题设计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
  师生互动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一、感受250万千克大米有多少有没有必要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这学期学校的公开课展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我刚接手了一个新的六年级,自我感觉师生的磨合期还未结束。因此我选择了《数据世界》这一数学实践活动课。有老师认为:我都不知道250万千克大米有多少,还让学生描述?知道西安市有多少万人又能怎样,选这种课没意思。到底上这种课有没有意思呢?
  在备课时,我重新设计了课本上的问题编排,把仓库比作教室,使学生有更直接明显的对比。当计算到大约需要17个教室后,我故意夸张地问:“这17个教室装的粮食被灾民们在1天里全部吃完了怎么办呢?”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要用汽车运送,将课后的小调查活动也插入到教学中。这样在学习、计算中重温了基本技能和学习了新方法。
  用心去思考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的教学设计,确实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这种工作的背后隐藏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学生、教材的把握;对目标、效率的追求;对经验、资料的积累。设计虽然以生成为目标,但并不等于生成,教师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使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
  ――如何设计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问题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即把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新教材以来,我也经常试着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积极思考的学习空间。下面说说我在这学期的几节课上运用问题策略进行教学的情况。
  《比的应用》学完后,在讲解练习三的第5题时(知道周长,长和宽的比,求长和宽),学生根据题意说出算式:“48÷2=24,24÷(5+3)=3”我问:“你为什么要除以2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个地方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因为他们往往会忽视周长公式是求两个长和两个宽的和,在逆运用时会忽视这一点,所以我在这里设计了这个问题。结果就能想到,引起学生的大讨论:有的学生能说出为什么先除以2,有的就反对,说可以最后除以2,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外,还要进行适时的小结,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加以赞许,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然这节课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练习册》――《比的应用》中又出现两道同类型的题:一个长方形操场周长250米,长、宽的比是3∶2,求这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24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米?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正确率明显提高。
  在《比的应用》练习题后有个数学故事:分马。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这里暴露无遗,都争着想把这个故事的结果说给大家听。等他们争论完,我就问:“为什么借了一匹马就能分了,可是最后却把这匹马又还给人家,为什么没有把这匹马分掉呢?”学生不吭声了,当然有学习较好的学生思考片刻就明白了,但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我采取一贯的策略,让不甘示弱的学生互相发言、纠错、补充,我则充当“指挥者”“矛盾调解员”;这个过程中让似懂非懂的学生和没有听懂的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认真听和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在无形中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虽然这只是课后的数学故事,可是通过有效的问题思考,既使学生利用比的知识巩固了对分数意义、单位“1”的再认识,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后补充的数学资料和小故事的重视程度。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因此,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们才更有意义。
  三、师生互动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如何增强互动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课改以来通过在这方面的尝试和体会,我个人认为数学课上的师生互动就是一种师生思维的相互交流,简单地说就是思考题目、交流解法、解答题目的过程,是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对某道题目的理解思路,然后提出作为老师的见解和看法,师生在这种方式下的交流讨论,不仅是师生之间最为有效的互动,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和兴趣。
  在《圆的面积》课后练习一第12题中有一道题求圆环的面积,我列出如下习题资源:
  1.有一个环形零件,外圆半径1.5厘米,内圆直径2厘米,求这个环形零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在花坛周围又修了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求这条环形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有一个环形铁片,内圆直径4分米,环宽1分米,求这个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几道题是求圆环面积题目中较难的,因为呈现已知条件的说法不同,很容易混淆学生的视听和辨析力。学生本来有些骄傲,自以为知道了计算公式而且是很简单的公式,只要带入公式计算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很积极主动地进行解答,谁知在交流解题过程中错误频出,且错误的类型五花八门,学生感到了难度的增加,也激发了他们探究这类题目的愿望和积极性。此时再进行的师生互动,不用外力就已经达到了巅峰。
  当然还有别的一些途径也可以为师生的互动增添动力,比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适当的度还得由我这个老师来掌控。在教学中我也比较喜欢使用体态语言,表现在:一巧用眼神。鼓励的眼神,疑惑的眼神、瞪大的眼神、信任和期待的眼神,甚至互相挤眼睛,能够给学生好感、勇气、自信和激励;二善用面部表情,时而严肃、时而夸张、时而紧张、时而微笑,甚至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模仿我的表情;三灵活运用手势,通过手势的表演和比划,达到提醒和引起重视的目的。从我的观察来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支持和喜爱。
  所以,课堂上一贯要求学生回答的“对”与“不对”,“是”或“不是”,这种“打乒乓球式”的一唱一和,表面上是互动,但实质还是教师引着学生“钻圈套”的方式,即表面动而内心不动,是一种静态下的被动式互动。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达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一定要在师生互动互学的基础上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要动,更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要充分有效的收集、整理、运用教学资源,引起学生的质疑、兴趣、讨论、解决,授之以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动心动手,全身心地沉浸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进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产生师生间更为有效的互动,这一定会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小学各科教与学,2009(1)-2009(12).
  [2]小学数学教师,2010(1)-2010(12).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自达中学附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