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温苗

  摘 要:阐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等,以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通入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等。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的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要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虚心协作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活跃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多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欲表现自己,但也有个别比较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创设成功体验,树立学生自信心
  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
  
  四、利用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比赛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体育竞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失败等其他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不仅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的责任,而且肩负着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重任。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任岩松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