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中激励性语言对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守锋
摘 要:教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高手,用良言去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创新的思维;用妙语去纠正偏离的航线,抚慰稚嫩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尴尬和失落,快快乐乐地学习。因此激励学生就成了一门艺术。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精心编制激励性语言,才有利于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达到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激励语言;学习兴趣;情感和谐
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怎样提高学生兴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高手,用良言去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创新的思维;用妙语去纠正偏离的航线,抚慰稚嫩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尴尬和失落,快快乐乐地学习。因此,激励学生就成了一门艺术。在一般教师看来,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言之有理地说:“站在表扬的一边,就是站在成功的一边。”现如今,大多数教师都纷纷加入到了表扬学生的大军之中。今天,我作为执教者来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激励性语言能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或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我真正感受到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是课堂的生命。
二、在学生“错误”回答中寻找转机,良言呵护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做老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好学,回答问题准确到位。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并不多见,换句话说,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正是因为在成人的眼里,他们不够成熟,所以才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老师不能只盯着错误本身,而应该积极寻找学生“错误”中的转机,用良言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妙语把他们引向正确的轨道。
老师对学生“荒唐可笑”的问题,不是嘲讽抨击而是呵护引导,使大家在讨论中逐步分清是非,自我提高,既保护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增长了他们学习知识能力与兴趣。实践证明,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因此,教师不妨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努力。教师要用心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景,不仅要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而且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错,自己纠正错误,仍给予表扬,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在关注我,并且在鼓励我,这种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学生学习的自信会倍增,效率也会极大地提高。
三、善于捕捉“插嘴”中的奇迹,赞语启发引申
老师讲课是最不喜欢学生插嘴,因为它影响课堂秩序。但是如果用恶语制止,会使插嘴者尴尬,也可能使课堂从此变成一潭死水。其实,在学生插嘴中也有教育的契机,等待老师去捕捉和引申,用良言妙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智慧的火花。
有一次,我在讲语文综合实践写作课时,有几个英文大写字母让学生展开联想,每个字母代表什么?然后让同学们写成一篇文章,学生一筹莫展,想不出代表什么,于是我引导设疑:问“WTO”是什么意思呀,其中有一个最为调皮的学生插嘴说“就是打屁股”,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我的话因此就被打断了,我非但没有责怪这名学生,反而笑着亲切地问:“你真聪明,说说为什么呢?”这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落后就要挨打。中国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我笑着点点头,说:“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缩写,刚才这个同学从读音展开联想,说得真精彩!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WTO这一英文缩写,发表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吧。”一个学生可能会思考,但并不一定会表达。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插嘴没关系。因为他不说,就不知道他的掌握情况。所以我在这里抓住学生“插嘴”的契机,用赞赏、激励、启发的妙语,用“笑着点点头”的体态语言,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让学生思维自由飞翔,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表达,学会表达,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果激励性语言恰到好处,就能妙语生花。
四、创设有趣的情境,发现学生“怀疑”中的生机,妙语疏导
科学家们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就像最好的老师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用“活”的办法把知识呈现出来,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才喜欢学,也才能学得好。其实,思维开始于惊奇和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的年龄,问题多,喜欢“怀疑”,常发出“异样的声音”来捣乱。但是,我认为是极正常的,不这样倒极可能是学校、家庭压抑的结果。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就应该敢于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用积极的评价话语巧妙疏导。
先肯定学生发言的合理性,使学生没有说错话的尴尬,再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寓意上来。学生获得了正确认识的同时,他们活跃的思维、探索的热情也得到充分的保护。我想,“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切知识的学习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中产生疑问,百思不得其解,并把其思考中的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进步了,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提问,问得越多,钻得越深刻,理解得也就越透彻。虽然有时,对于一些“异样的声音”,教师难以用三言两语做出回应。这时,不应急于表态,更不能恶语伤害,而是用鼓励的话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新课程强调,“只激励、不指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激励性语言,做到因人而异,自然贴切。
总之,精心编制激励性语言,才有利于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达到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最高境界。可见,激励性语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么重要。教师只有善于用良言妙语去呵护、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坐春风,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两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