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性化阅读三步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晓旺

  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
  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在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三袋麦子》课上,我问小朋友们:“在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哪个呢?”按照我预设的答案,应该是喜欢小猴子,因为他能干、聪明。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说:“喜欢小猪,因为如果把麦子种下去的话,谁也不知道以后的天气会怎么样,万一不是丰收年,那不是白忙了吗?还是吃在肚子里保险,而且他非常憨厚可爱。”还有的学生说:“这三种动物中都有我想学的,也有我不想学的,小猪太贪吃,不考虑后果,小牛留下的一半不应该来年吃,而应该像小猴一样种到地里去,而小猴呢,全部种下地了,一点也没留,万一第二年天气不好,那不是亏了吗?”听了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不禁为他们喝彩:“听了你们的发言,我才发现,最聪明的不是课文中的小动物,而是我们班的小朋友们,考虑的比较周到,既吃到了,又种下去收获到了。你们可真了不起呀!”是呀,如果我枯燥地把内容向他们灌输,即使他们当时记住了,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而这种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虽然答案不一样,可是他们自己感悟出来的,这任何一个老师说得都要深刻。
  二、在朗读中鼓励学生想象体验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朗读课文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意境展开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从而使认识深化、情感升华、经验提升。
  如在教二年级的《青蛙看海》时,在教学开始,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山,并在山腰间添上朵朵白云,接着我问:“你感觉这山怎么样?”学生们七嘴八舌,“这山太高了!”“这山都插到云里去了!”我趁势问到:“如果让你来爬这座山,你会怎么想?”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联想,把学生带到了生活情境中,学生就有很多话想说:“我肯定爬不上去,因为太高了。”“要是爬上去的话,我肯定累死了。”……我说:“是呀,我们的小青蛙也和小朋友们一样,一听说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爬上这么高的山,他就……”说到这儿,学生们就自己接下去说了,“他吸了口凉气”,“他说:‘天啦,这么高的山’”,“他很害怕”。学生的发言是建立在对课文角色的理解上的。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体会青蛙的害怕心理,进而有感情地朗读青蛙说的“天哪,这么高的山!”这句话,也为后面指导学生朗读“我没有像你一样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这句话,体会青蛙当时的失望心情。这样,通过和生活经历的联系,对课文角色的体验,学生已经能很准确地读出青蛙此时的心情,接着我问学生:“小青蛙们,听了苍鹰的话,此时此刻,能说说你的心情吗?”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而我设计这个换位训练,也是因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在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时,还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深或拓宽。
  三、在对话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个性化的阅读首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于表达,才能在课堂上迸发出个性的光芒,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的表述和交流,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离开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作者单位: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