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兰

  摘 要: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理论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引起语文课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语文味
  
  语文味的提出,是我们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进行历时性的思考与共时性的思考。
  首先,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发起了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提出“反对把初中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1987年以后至20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于是,“真正的语文课”的“谜底”因为前人的大量研究而“呼之欲出”了。正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从语文课本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
  其次,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语文课“串味”非常常见。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课堂。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有鉴如此,借新课改的契机,语文教学应使“语文味”回归。
  第三,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含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执教者和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初中语文课教得有“语文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用如下的文字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
  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几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地说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由于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文中词汇文白相间,有的词语,有的语句表达与今天极大不同,疑难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忽视,所以在课文学习中对文章主旨把握不准,对情节冲突中误解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自主探究文章的“味”道。
  2.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上网观看纪录片,阅读作者传记体味其成长经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脉搏和其家庭的变故,在各种变化发展中体会文“味”,把握主旨,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课学习的意趣之所在。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李白为什么能“斗酒诗百篇”,贾岛为什么有“推敲月下门”的故事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使他们体会到语言锤炼的重要,体味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就是“语文味”的淋漓尽致的显现。因此,笔者在此要大声地呼吁:语文课应上出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程少堂.《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戴余金主编.《初中阅读教例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作者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峰占乡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