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的同伴关系及其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喜琴

  摘要: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他们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让他们与同伴主动交往,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儿童 同伴关系 引导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儿童的同伴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重视。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同伴交往的条件,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人际交往进行训练,开展心理咨询,增进儿童心理健康,引导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一、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同伴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同伴交往,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认为,在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儿童在同伴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同伴关系,对其人格发展极为重要。
  同伴交往对个体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其他类型的交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儿童和父母以及老师的交往活动,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他们间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但是同伴交往活动则不同。由于儿童在身心各方面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所以交往各方是一种平等关系,彼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交往活动最终能促进各自的心理都得到发展。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相互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
  
  1.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使儿童摆脱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个体发展早期自然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逐渐减弱或消失。自我中心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自私、独霸、娇纵、不合作、不分享等等,这些都是个体人格发展的极大障碍。而同伴交往活动恰恰需要交往各方的合作、共享、谦让、同情、互助、宽容等等,这些都是根治自我中心不良倾向的良药,随着同伴交往活动的进行,这些不良特征会逐渐地减弱或者消失。
  (2)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同伴关系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同伴的支持,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如果儿童的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经常被同伴排斥,他们就会产生焦虑,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同伴关系还能够满足儿童的成就感。儿童常希望自己得到集体的承认,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种心理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等活动才能实现。
  (3)有助于儿童认识社会角色为将来做准备
  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喜欢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例如过家家游戏,就包含了儿童对性别和家庭角色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男孩子通常喜欢扮演军人、警察、飞行员等等,而女孩子通常喜欢扮演教师、营业员、演员等等,这些游戏不仅反映了性别角色,更反映了社会对不同人的角色期待,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在游戏中的模仿行为,对儿童将来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一种积极的准备。
  (4)同伴关系能够向儿童提供容易被接受的经验
  由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儿童更容易接受从同伴那里获取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游戏规则、学习方法乃至有关性的知识等。这种知识的获取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这些知识和信息经过自身的认同和内化而对主体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同伴交往中获取的知识对儿童的影响最初表现在儿童个体行为的一些外显部分,如行为的方式、对大的态度等,继而,这种影响就会渗透到儿童的深层结构,如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发展。与儿童同伴交往,可以比与成人交往取得更大的进步。
  (5)发展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反映了个体为人处世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儿童踏入社会以后的成功和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己与他人的一些利益冲突,如果这些冲突不能恰当地解决,那么他们之间的同伴交往关系就可能会中断。要恰当地解决这些利益冲突,儿童必须学会遵守一定的规则,采用一定的技巧,这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儿童一旦掌握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他们的同伴交往活动就更容易成功,这不但会巩固他们已有的社交能力,而且会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打好基础。
  (6)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通过社会性交往,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初步的认识。儿童最初的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很容易受其他环境影响。正因为如此,“榜样”的作用便充分体现出来,树立同伴中的榜样和其他榜样则可能使儿童对品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儿童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了自己积极的行为。在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或侵犯行为的研究中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效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被同伴接受,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遭到同伴拒绝。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行为,使儿童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儿童还可通过观察或模仿学习同伴受到肯定的品德行为,习得自己的行为方式。
  
  2.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具有人格障碍,不能适应社会,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不良同伴关系。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来自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人类的相关研究支持了这一假设。有研究指出,大约6%-11%的3-6年级儿童在班上没有朋友。与其他儿童相比,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更易出现下列问题: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存在其他心理障碍,乃至加入不良团伙。还有研究指出了早期同伴关系不良与以后心理健康问题的联系。如一项研究表明,有心理障碍的成人组比正常成人组更有可能描述自己在十三四岁时曾受到同伴孤立或没有朋友的心境,另有研究表明,前往心理健康咨询所和儿童指导中心就诊的儿童中占相当比例的人有同伴关系障碍。成年人的自杀、嗜酒等问题有些也可能与其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被同伴拒绝或孤立有关。对犯罪青少年的调查也表明,相当数量的人确有被同伴普遍排斥或长期排斥的历史。
  同伴群体大多是一种非正式群体,以其个体的共同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

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同伴群体对群体中的儿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约束力,能迫使儿童产生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同伴群体也常常迫使少年做出某些反社会的行为,如拉帮结派、集体逃学、撒谎、偷窃、打群架等。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对儿童的监护人和教育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悦纳儿童的同伴,使儿童的同伴关系向着有利于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关心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一旦发现他们脱离常规,或该群体被不良少年所控制,则应采取果断的干预措施,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和训练,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引导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教育策略
  
  1.为儿童提供同伴交往的条件
  同伴关系是在儿童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为儿童提供共同活动的条件。家庭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固定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儿童的同伴关系。因此,家庭应鼓励孩子走出家庭寻找同伴,允许儿童到儿童的世界中去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形成良好的个性。
  学校是学龄儿童的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它除了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之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场所,让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可能条件下,举办各种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组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从增进儿童的社会交往来讲,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2.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
  对于儿童来说,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他们最广泛的社会关系,成年人应该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同伴关系。比如,儿童在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尤其是选择朋友,成人应予以指导。但这种指导应该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命令或粗暴拦截的方法去处理。对于青春期的儿童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随着生理的发育,青春期儿童心理上的变化很大,对同伴的需要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在同性朋友中探讨心灵深处的秘密,而且也会越来越注意异性朋友,家长和教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点,应关心他们的交往活动,有意识地提供指导方法。
  
  3.对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人际交往进行训练
  同伴关系不良儿童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受排斥儿童,他们在班集体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不乐意与他交往,这种儿童约占5.1%;其二是受忽略儿童,他们似乎游离于班集体之外,或不善交往或不敢交往,因而在班集体中既不受欢迎,又不受排斥,这种儿童的百分比高达9.8%左右。通常大多数同伴关系不良儿童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增进他们的社交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教师要特别关心那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为儿童之间的正常交往创造条件,并及时给予指导。只有当儿童在班集体中处于有利地位时,班集体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有利于儿童个性形成。例如,采用口头指导或角色扮演、及时强化等方式,从教师和学生自己两方面人手,针对不受欢迎儿童既注意规范其行为,又让其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达到改善交往的目的。
  
  4.开展心理咨询,增进儿童心理健康
  有人做过儿童同伴关系和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他们的问题行为也往往较多,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讲、打架斗殴、欺骗说谎、孤僻离群、敏感多疑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心理障碍,其中包括学习障碍、交往障碍,在实际活动中,人们往往把交往障碍简单地归结为脾气怪,而不去对其现状、原因作科学的心理上的分析,因而也无法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对之进行心理咨询,使之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因此,在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方法:开设心理卫生、心理课程训练专题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针对儿童在学习、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801.htm